這份名為《“一帶一路”主題國際電影節展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實踐為例》的報告指出,“一帶一路”電影周和電影節聯盟巡展機制,在五年里持續地發掘了許多難以在其他電影節平臺上看到的優秀電影和電影人,突破了逐漸審美固化的文化圈層。最顯著的例子是通過巡展走出去的中國電影中,少數民族題材的比例達到31%;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帶進來的電影,則有諸多來自中亞、東南亞、非洲和中南美洲等電影工業邊緣之地的作品,這些影像不僅展示了“別樣的人生,別處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表達的層面,探索不從屬于好萊塢或歐洲的、電影的“民族美學”。
帶著觀眾把認知的邊界不斷向未知的外圈推延
作為“一帶一路”電影周終評選片人,電影史學者石川感嘆,“一帶一路”國家的地理分布十分廣泛,北線從中亞到中東,再到南歐、中東歐,南線從東南亞到南亞,再到非洲、南美洲,涉及國家的宗教、語言、習俗、生活方式極為駁雜。然而即便如此多樣化的文化和文明之間,共情仍然是可能的。比如,2021年參展的老撾電影《南俄湖畔的道別》,講述老撾農村某地,土地被開發商收購造工廠,村民為此陷入選擇困境,他們既向往現代化,但也不愿失去傳統的生活方式。他由此體會:“人們對現代化的體驗是似曾相識的,能找到共同語言,只是有早晚的時間差。”“一帶一路”電影周的展映,帶著觀眾把認知的邊界不斷向未知的外圈推延,這是充滿自我更新勇氣的文化探險。
當天的圓桌論壇上,來自“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的導演和電影節藝術總監等從各自的經歷和經驗出發,探討跨文化傳播。在討論“本土故事的國際傳播”時,年輕的印尼導演卡米拉·安迪尼提到,當她帶著自己的作品遠赴歐洲,或者來到上海,她通過拍攝,把日常生活中無法與他人交流的議題和經驗表達出來了,而在影展的環境中,更多的觸動和驚喜來自同行的作品,因為“我從眾多看似毫無共性的電影里看到了不同語境中的許多個‘我’”。這些電影在制造情感共同體時,不約而同地側重于家庭敘事,驗證了差異化的多元文化中存在著共同的關切——通過個體和家庭這樣微小的切口,切入國際文化的流行思潮和跨地域的全球性議題,“人類文明共同體”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有可能在電影中達成的。
進一步確立“一帶一路”電影文化的話語體系
中國導演王麗娜介紹,她的處女作長片《第一次的離別》去東京電影節展映時,一位年紀很大的日本觀眾特意在散場后向她表達觀感,對方說自己已經太老了,很遺憾不能親自去電影里那個位于塔克拉瑪干腹地的小村莊里看一看,可是他從一群新疆孩子的童年故事里,看到了自己遙遠的童年。薩拉熱窩電影節運營官阿明·哈季奇從大量看片選片的工作經驗中得出一個很浪漫的結論,他說,每部電影是用短暫的兩到三個小時打開一扇跨文化的“窗口”,讓觀眾看到“他者”其實就是“我們”。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研究團隊經過線上線下廣泛的田野調查,發現“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和巡展機制仍存在很大的開拓空間。來自創作者和觀眾的呼聲集中于,電影節聯盟如何在發掘作品、展映作品之后,更進一步地確立“一帶一路”電影文化的話語體系,以及創造一種區別于奧斯卡外語片和歐洲各大影展的、全新的電影評價體系。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