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單元獎項各有歸屬。從宣布入圍作品名單直到最終獎項揭曉,中亞元素閃耀上影節。
得獎名單里,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星期日》獲最佳影片獎;哈薩克斯坦影片《奔逝》的導演艾蘇丹·塞特與中國影片《梅的白天和黑夜》的導演羅冬共享“最佳導演”榮譽;最佳男演員獎頒給了十歲的中國男孩岳昊,他在《漫漫長日》中貢獻了令人動容的表演;最佳女演員獎屬于《伊人自強》中的伊朗演員索羅爾·佩羅瓦尼;中國編劇陳小雨憑自編自導的《乘船而去》斬獲最佳編劇獎;最佳攝影獎授予伊朗影片《死因不明》的達伍德·馬利克·侯賽尼。
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何文權介紹,從本屆電影節征片周期啟動以來,全球報名參賽、參展的影片大幅增加,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中亞峰會舉辦等契機,也得益于多年來交流活動的持續開展,來自中亞的報名影片明顯增多。本屆亞洲新人單元評委會主席、吉爾吉斯斯坦導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也在此前的亞新獎入圍劇組見面會上表示:“作為電影人,我們更應抓住中國—中亞峰會帶來的良好契機,促進中亞各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電影業的發展。”
最佳影片《星期日》關注老年題材,講述了一對年邁夫婦過著燒柴睡炕的舊式農村生活,兒子悄悄為他們制訂了一個房屋改造計劃;數周后,老人們熟悉的生活就此崩塌殆盡。影片刻畫出老年人對自己被迫卷入現代化生活的激烈反應,為一個時代的消逝增添了充滿嘆息的腳注,結尾處飽含深意的長鏡頭引人深思。它是烏茲別克斯坦導演肖基爾·霍利科夫的個人劇情長片處女作。“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確有代溝。”在導演看來,“傳統和現實的碰撞,年輕人和長者的碰撞,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也當然是電影創作者需要關注的”。評委會評語稱:“一對年邁老人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保留著對故土的熱愛,家園的一磚一瓦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影片講述了他們的生活點滴,啟迪著我們的心靈世界。”
最佳導演獎獲得者之一羅冬是上海本土青年。十多歲起,上影節就參與了他的成長記憶,“小時候,我在這里看到了世界不同審美特色的影片。那些經典教會我們什么是好電影,可能無形中,也讓我知道未來自己該拍什么樣的電影”。2014年,羅冬的導演處女作《紐約紐約》入圍第十六屆上影節項目創投并獲特別關注榮譽,這給了他做電影的莫大信心。今年,羅冬重返上影節,帶來的新作《梅的白天和黑夜》是部滬語片,由周迅監制。他將鏡頭對準老人的精神生活,講述一位年過七旬的上海阿姨玉梅每天穿越大半個上海邂逅愛情、率性生活的故事。這部作品里,羅冬模糊了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邊界,制造出關于“我們的父輩”的新視角和新敘事。
另一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艾蘇丹·塞特,在電影《奔逝》中用4比3的小畫幅講述了哈薩克斯坦20世紀30年代“大饑荒”的故事。這是一段史詩式的悲劇,讓每個人物直面殘酷的選擇,又充滿了電影語言的美。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