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華光礁1號”船模。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供圖
中國航海博物館“乘風破浪”團扇。
中國航海博物館供圖
中國有著悠久的航海歷史、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燦爛的航海文化。航海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也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今年7月11日,正值鄭和下西洋618周年,我國將迎來第十九個航海日。各地航海博物館、展覽館和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將向社會公眾開放。近年來,主題鮮明的涉海類博物館,以豐富多元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進公眾生活、傳播航海知識,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涉海類博物館為代表推出的航海文創不斷跨界出圈,尤為引人關注。
博物館文創是館藏文物的衍生品,其設計研發需立足館藏資源,深挖文物內涵,以靈動多元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以更好地延伸博物館教育服務功能。作為專題博物館,涉海類博物館的藏品多與航海、水運相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多個層面,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航海文化的歷史見證。為盤活館藏資源,不少涉海類博物館從藏品的造型或紋飾中提取元素、獲取靈感,以頗具特色的文創設計生動講述航海故事。比如中國航海博物館推出的以古代中國四大船模為主的“船承系列”,將古船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生動展現我國古代造船智慧;新近推出的“煌丕昌天”平安出行系列文創,對金代“海舶紋菱花銅鏡”上的帆船元素和富有吉祥寓意的“煌丕昌天”銘文進行創新轉化,傳達“出行平安”的美好祝福。這些文創,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達,弘揚航海傳統和文化,備受觀眾喜愛。
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是博物館文創的又一努力方向。如今,不少涉海類博物館從當代生活需求出發,不斷創新產品形態,實現審美與實用共融。像中國港口博物館以大航海時代為背景,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開發桌游棋,以鄭和等航海家作為游戲主要角色,帶領人們重走航海路線,在寓教于樂中讓人們深刻感受航海歷史文化的內涵與魅力。相應地,該館還開發了以桌游棋動漫形象為依托的周邊文創產品。同時,中國港口博物館基于館藏外銷畫研發的系列文創,如飾有不同帆船紋樣的金屬尺、書簽,印有廣州風俗圖案的馬克杯等,集實用與藝術為一體,融文化與情懷于一身,成為可以“帶得走”的航海文化。
有別于靜態的展陳與有限的解說,涉海類博物館文創力求以新穎的設計、鮮明的特點、獨特的主題、多樣的形式,拓展公眾了解航海歷史和文化的途徑,成為博物館連接公眾的又一橋梁,以及傳播航海文化、講好中國航海故事的重要載體。其中有不少文創將海洋環保理念與潮流文化相融,深受年輕人喜愛。像國家海洋博物館開發的石墨藝術鉛筆盲盒,將海洋主題元素與當下年輕人喜愛的潮品盲盒結合,極具創意。作品造型以鯨魚、海豚、鯊魚等海洋生物為主,以石墨為主要材質,展現了海底世界的神秘和生物的多樣性,倡導珍愛地球、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理念。
在強調藝術性、實用性的同時,涉海類博物館也不斷提升文創的體驗感。近年來新興的美食文創,讓消費者實現從手眼感受向味蕾享受的延伸,在新興體驗類文化消費中頗具代表性。比如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發的“海絲系列·絲路咖啡”,選取《鄭和航海圖》中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與城市盛產的優質咖啡豆,精制出不同風味的咖啡,讓公眾在享用咖啡的同時可以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線,感受各國歷史文化,體驗“古今穿越”的愉悅感。另外,該館以“華光礁1號”出水的宋代“青白釉粉盒”為靈感,設計開發的“明月華光”月餅既具形式美感,又輔以傳統工藝、地方風味,讓人們在舌尖上品味航海文化的新奇與浪漫。
涉海類博物館是連接航海文化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立足館藏文物研發的系列文創,是對航海文化的進一步發掘、拓展與延伸。優秀的文創設計,能夠起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作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藝術創意傳播航海文化,能夠讓更多人感受航海魅力。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