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軍包還原一段被湮沒的歷史
作為一條承載著民族記憶的神圣軸線,北京中軸線能夠歷經七百余年,時至今日依舊生機勃勃,自然離不開歷代北京中軸線守護者的堅守與奉獻。在這期《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中,“中軸時空旅行團”踏上了尋找北京中軸線守護者足跡的旅程——一個遺失在“時空列車局失物管理處”的行軍包,引出了一段湮沒在歷史塵埃里的守護故事。聶遠、羅一舟、張小婉組成的“中軸時空旅行團”,在國家一級作家梅毅老師的幫助下,從行軍包里的物品梳理出數條線索,逐漸拼湊起在那緊張時局之下,包括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在內的眾多有識之士,是如何竭盡所能對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檔案進行“搶救”的驚心過往。這段全新視角下展開的歷史故事,訴說著歲月的滄海桑田,也印刻著國人不屈的民族精神。
行軍包
一次測繪感受守護中軸線之不易
《登場了!北京中軸線》除了乘坐“中軸時空列車”穿梭于時空之旅,邀請重量級嘉賓登上列車共話傳奇,還采用實地探訪、親身體驗等形式,生動有趣地傳遞著北京中軸線所蘊藏著的中國傳統文化。本期節目里,單霽翔就與聶遠在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館員劉夢雨的帶領下,親身體驗古建筑測繪工作,通力合作繪制了一張文淵閣碑亭的平面草圖。然而,這只是繁雜細致記錄工作中最簡單的一項。要知道當年梁思成、朱啟鈐先生帶著營造學社的學生們花了將近四年時間,才完成了六十多處古建筑的測繪,留存了上千張測繪圖紙。僅僅文淵閣碑亭一處,就繪制了包括鎦金斗拱及角梁、寶頂琉璃、平面圖、橫斷面等多張圖紙,光是寶頂上三種斗拱就繪制了三張,每張圖紙上都密密麻麻標注著數百組數據,這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極致嚴謹,讓嘉賓聶遠連連感嘆“弄不了”。但梁思成、朱啟鈐和營造學社學生們守護北京中軸線的毅力,以及傳承民族精神的信念,時至今日依舊在延續。
文淵閣碑亭測繪
一種精神支撐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古老建筑到新建地標,從江山社稷到人間煙火,北京中軸線這條“千年一線”,鐫刻著不同時代、不同維度的印記。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從東北大學一路流亡的愛國學生用各自的方式守護著這條承載著民族記憶的神圣軸線。他們有的自愿加入學兵團,慷慨奔赴前線戰場,手持白刃奮勇殺敵,以身殉國;有的身在后方,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爭分奪秒地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搶救民族記憶,將測繪工作進行到最后一刻。這些或許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過名字的無名英雄,用自己的方式堅守著這條意義非凡的北京中軸線,也撐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凝聚起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影視化部分小英雄截圖
大美中軸,鮮活登場!每周日中午12點《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讓我們一起繼續探索北京中軸線上的傳奇故事!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