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東方美學·數字再生——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互動美育展”正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美術館舉行。該展以中國古代帝王服飾上的“十二章紋”為主線,在具象化、空間化呈現紋樣演變的同時,運用數字再生技術進行趣味演繹與再創作。
據《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華傳統服飾凝聚著東方美學精粹,更承載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第一展區“錦繡華章”以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志“十二章紋”(日、月、龍、星辰、山、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黻、黼)為切入,精美的紋樣配以講解,讓觀眾欣賞其藝術魅力的同時,更能領略其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第二展區“天人合衣”特別設置了cave體驗區,以環繞式粒子光影與三維投影技術,帶來華紋錦繡之美的沉浸享受,讓每位觀眾都能體驗集天地于一身的帝王章服,感受東方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第三展區“數字再生”展出了不少學生的再創作作品。這些風格迥異、色彩鮮明的“十二紋章”作品,完全通過AI創作工具智能生成。
與傳統展覽不同的是,此次展出內容均為數字展陳,從服飾研究、三維制作到策展實施,足足有兩年之久。展覽是融合了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數字化研究成果、美術設計、音樂舞蹈、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實踐教學成果的創新嘗試,更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積極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探索。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主任肖向榮教授是該展的策展人。他在發言時提出,作為北京師范大學全藝術學科匯聚的獨特學院,此次展覽是對于學院多藝術學科實踐創新能力的一次檢驗,也是關于學科交叉融合的一場實驗。在整體藝術的背景下,策展團隊通過美術設計、音樂、舞蹈與人工智能等學科的交融創新,最終呈現出肉眼可見、身體可感的東方和諧之美。
北京服裝學院副校長鄒游教授從教育者、創作者的角度分享了觀展感受。他提出,“東方美學·數字再生——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互動美育展”是一場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展覽。展覽通過當下最新的技術語言表達中國傳統的服飾技藝,充分展現了新時代藝術創作的一種擔當。
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該展將在京師美術館持續至9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