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如浪急翻卷,難按肺腑萬千言。”9月2日晚,當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率楊東虎、陳志鵬登臺臨港演藝中心,唱響京劇《貞觀盛事》選段“共鑄盛世太平年”,全場觀眾掌聲雷動、彩聲一片。作為“國潮九月臨港戲曲風”系列演出的開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旗下各大院團的眾多名家云集這場綜合匯演,讓很多戲曲票友和年輕的國潮文化愛好者大呼過癮。
“京昆滬越淮劇和評彈,是國粹、是傳統,也是當下不少年輕人喜歡的國潮,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愛并主動去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戲曲從業者這些年一直在推動的課題,”尚長榮告訴記者,“同時,正在全力建設的臨港,是‘年輕人的城’,上海的城市建設歷來重視文化配套,所以,當兩者的需求契合在一起時,我們就義不容辭、高高興興地來了!”
在年輕新城,六大戲曲院團推國潮
近年來,“最傳統”的中國戲曲藝術都在探索新時代下的新表達,通過各類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屢屢有“出圈”和“爆款”。從9月2日開始的“國潮九月臨港戲曲風”系列演出,正是基于這樣的大背景,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旗下臨港演藝中心,攜手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旗下六大院團共同打造。
9月2日當晚,整場戲曲演出驚艷亮相,充滿詩畫意境又緊扣傳承創新,戲曲名家尚長榮、張靜嫻、錢思劍、方亞芬、梁偉平、高博文和優秀青年演員等匯聚一堂,流派紛呈、表演精湛,集中展現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精髓和魅力。其中,耳熟能詳的京劇《貴妃醉酒》《挑滑車》、昆劇《牡丹亭》、越劇《西廂記》、淮劇《白蛇傳》等經典唱段,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滬劇《紅燈記》《鄧世昌》、淮劇《大洪流》選段以及充滿江南風韻的評彈《花好月圓》《江南好風光》等,引領觀眾全方位探覓戲曲文化,溯源戲曲歷史,展示戲曲風采。
值得一提的是,京劇《貞觀盛事》“共鑄盛世太平年”選段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帶領學生共同表演,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磅礴大氣;越劇流派聯唱《流光溢彩》如同一幅長卷款款展開,集中展示越劇十余種流派的經典唱段;而淮歌《聲聲慢》則用淮劇聲腔演唱流行歌曲,實現了戲曲的時尚化表達。此外,整場演出融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戲曲韻律和現代音樂互相交融,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方打擊樂器巧妙混搭,營造出耳目一新的獨特效果。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認為,戲曲是中華文明在歷史中凝聚的藝術精粹,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探索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不但應持續助力“演藝大世界”的建設,也要為新城人民提供精神文化的滋養和藝術的享受,讓戲曲在臨港這片朝氣蓬勃的土地上綻放奪目光輝。
文化跟進建設,臨港演藝中心探新路
在9月2日的綜合匯演后,“國潮九月臨港戲曲風”系列演出將在連續3個周末開啟6大院團的專場,分別是9月3日的昆劇《獅吼記》、9月8日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9月9日的京劇《鳳還巢》、9月10日的滬劇《紅燈記》、9月16日的淮劇《金龍與蜉蝣》以及9月17日為系列演出收官的評彈《高博文說繁花》。
“這些都是各院團的品質代表劇目,是真正的大戲,我們和戲曲藝術中心接觸時,他們就表示要派出超強陣容。”臨港演藝中心總經理侍元元告訴記者,作為臨港地區首個超800座的綜合型劇場,坐落在滴水湖畔的演藝中心于今年3月正式啟用,“我們規劃的目標,就是在臨港的新城建設進程中,用文化緊密‘跟進’硬件的提升,這也是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長期以來形成的經驗——新開發的地帶,文化功能配套到位,公共服務實現覆蓋,能極大提升當地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除了給年輕人為主體的臨港市民帶去“恰到好處的生活”,臨港演藝中心中心未來還將結合臨港的片區科技特色,策劃、引進和創作更具現代感、創新力的演出和作品。
臨港已經因為成功舉辦五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吸引到諾貝爾獎、沃爾夫獎、圖靈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赴約,而被譽為“最強大腦”匯聚地。“科學與藝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雙引擎’,看似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卻都是同樣依賴人類的創造力的,藝術天馬行空的屬性,也能更好地拓寬科學發展的思維,而科學的發展也能激發傳統文化的新活力。”她說,“國潮九月臨港戲曲風”系列演出只是開端,臨港演藝中心正在策劃更豐富的內容,“讓它成為具有特色的臨港及周邊、上海乃至長三角觀眾的藝術打卡地。”
作為最新城市規劃的產物,臨港演藝中心不是傳統的單體式劇場形態,而是位于酷似展翅白鷺的臨港中心內,與會議會展、智慧圖書館、酒店共同形成了豐富的生態,這也給演藝中心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動和文化體驗的可能性。“從劇院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希望在臨港文化供給的樣式上,為上海探索出符合新時代新需求、符合當下和未來觀眾新審美的新模式。”侍元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