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中國》從考古工作者的個人視角出發,帶領觀眾走進考古現場“尋根問源,叩問來處”,讓人們沉浸式感悟古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感知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尋覓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展現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紀錄片中,主持人穿梭在充滿原始氣息的實景空間中,用富有懸念的敘述語言,渲染神秘氣氛,挑起觀眾的好奇心,再通過一個個文物故事揭開古老文明的層層面紗,帶領觀眾一步步探秘古國深處。創作者注重文物細節的展示,用動畫描摹文物的紋理,讓文物上靜態的動物圖案呈現出動態效果。在這些高科技手段輔助下,文物變成了栩栩如生、引人遐想的鮮活模型,讓觀眾從細微處管窺數千年前的人間煙火,了解華夏古國的發展軌跡。
《尋古中國》不僅以風格化的視聽效果生動呈現當下考古界的新發現,還將考古人探尋歷史、解開迷霧的過程展現出來,使紀錄片既有視覺的奇觀性,也兼具內容的科學性和知識性。古籍史書中鮮有記載的古國文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吸引著人們一探究竟。該片以問題為導向,每集一開頭便拋出這個古國文明從何而來的懸念,然后通過埋頭于考古現場的挖掘者、實驗室研究文物的研究員等不同視角的解讀,以及解說詞對古籍記載的陳述等,多重線索層層推進,一個個關鍵證據相互印證,最終梳理出一段真實可考的古國歷史。
盡管這些古國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暫存在,但它們最終都如溪流般匯入中華文明的主流,積淀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因此,紀錄片沒有以孤立的、封閉的視角去講述古滇國、古蜀國等的前世今生,而是將其置于更宏闊的視野中,透視不同地域文明在整個中華文明版圖中的獨特作用,激發觀眾內心深處澎湃的家國情懷。
除了奇異瑰麗的古國文明,紀錄片還呈現了一群上下求索、勇于突破的考古人。創作者沒有羅列他們的工作成績,而是將他們還原成探索歷史真相的思考者、研究者。他們有的如科學家一般,走進實驗室操作精密儀器,在一件件出土文物身上尋找歷史真相;有的如探險家一樣,走遍人跡罕至的山野荒郊,搜索先人的生活蹤跡,把古籍和文物記載的斷裂分散的歷史碎片拼貼起來;有的走到臺前,化身歷史講解員,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精彩的故事,向大眾普及歷史知識。在這部紀錄片的鏡頭里,考古工作者勇攀學術高峰的精神面貌和細致煩瑣、充滿挑戰的日常工作得到了全面展現,考古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尋古中國》“尋”的不僅是古國的歷史真相,還有考古工作的當下價值和時代意義。考古學不僅還原出一段歷史原貌,更能解答中華文明從哪里來的疑問,啟迪大眾對“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的思考。作品通過對多個華夏古國的尋根溯源,彰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主旨思想。紀錄片采用活潑輕松的語調,以現代生活比擬古國風物,以今人口吻闡述古人生活。比如古人對螺螄的喜愛、如碎紙機般的古代簡牘焚燒處理,表現出古代人與現代人同根同源的處世智慧與生活意趣。這無形中拉近了大眾與歷史間的距離,讓他們更真切地感受其中一脈相傳、亙古不變的文化情感鏈接。
隨著中國考古學跨過百年華誕,考古文博題材紀錄片迎來創作高峰。從《如果國寶會說話》到《發掘記》,這些現象級紀錄片提高了考古學科的知名度和考古歷史知識的普及度。而《尋古中國》以科技賦能、多維視角的創新實踐,探索考古知識專業性與大眾傳播文本通俗性之間的平衡,實現了觀賞性、知識性、教育性的統一,為文博影視創作高質量發展做出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