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由楊平道執導的影片《浪漫的斷章》在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放映,引起觀
眾激烈爭論。先是出片尾字幕時,觀眾席中有人大喊“退票”“退錢”,然后是影片主創參加
映后互動環節,三位觀眾發言嗆聲主創,表達他們對作品的不滿。觀眾之間也發生爭
論,引發影迷及網友關注。有人說,這簡直是“史詩級災難現場”。
對于這起事件,導演楊平道表現的倒是比較冷靜,他說,作為創作者沒有那么脆
弱,不會因為一些不同的聲音受到影響,他對自己的創作也有信心,他認為《浪漫的斷
章》雖然算不上杰作,但仍是個不錯的電影。
對于影片在觀眾中引發的爭議,楊平道認為,主創和觀眾要有良好的溝通,要帶著
善意溝通。他特別提到兩個細節:現場表達不滿的一位觀眾在活動結束后跟楊平道聊了
一會兒,還加了導演團隊人員的微信,問能不能加入團隊一起做電影;還有一位觀眾則
在事后輾轉找到導演,向導演道歉。
這件事看似就以這樣不可思議的方式結束了,但其社會影響仍在持續發酵。
觀眾表達不滿有錯嗎?觀眾當然有權利在觀看完一部作品后給出自己的評價,無論
好壞。當晚的放映10點才開始,很多影迷都是坐了很久的火車趕到平遙,花了不少精力
才搶到的票,80元一張的票價也算不上便宜。當他們遠道而來看一部心心念念的影片,
沒想到作品與自己的預想相差太大,有點情緒,也能夠理解。
但是,對文藝作品的評價本來就是很個人化的東西,好與不好很難有一致的標準。
對作品有意見,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在映后與主創理性、友好、坦誠地交流,而不是在公
共場所冷嘲熱諷、大喊大叫,純粹發泄情緒。
客觀地說,就算是世界上最好的電影節,選片良莠不齊也是常事。在影展看片有時
候就像抽盲盒,不是每次都能抽中爆款,也有可能抽中跟自己口味背道而馳的影片。
雖然《浪漫的斷章》爭議比較大,但經過這次的“退票事件”,卻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
知名度,引發了一些觀眾的好奇心理,他們想看看到底《浪漫的斷章》質量如何,這也
算是因禍得福吧,至少有更多人開始關注藝術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