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長5分鐘以內、在短視頻平臺發布的豎屏微短劇,近年來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嶄新的視聽影像表達,而且深化了移動互聯時代觀看方式的變革。
豎屏微短劇與傳統視聽產品的主要區別在于取景框不同。電影、電視劇、中長劇集網劇等傳統視聽產品,采用的是橫屏的取景框。這種取景框是對“窗戶”形態與功能的模仿。從生理條件上看,人的眼睛水平分布,視野也是水平展開的,橫屏的取景框符合眼睛的觀看習慣,能夠將水平面上展開的自然人文景觀、多人之間的關系同時展現出來。智能手機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觀看方式。我們觀看豎屏微短劇時,取景框變成了一個豎起來的長方形。這個取景框與我們雙眼的觀看習慣并不一致,一次只能展示少數幾個人的形象。從形態與功能上看,豎屏視聽產品是對“鏡子”的模仿。
豎屏微短劇創造了一系列嶄新的影像表達。一是人物聚焦。豎屏取景框適宜單人出鏡,聚焦于人物體態、神情、穿著的鏡頭,增強了人物情緒的表現力度。二是環境失焦。豎屏取景框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多余空間來展示自然與社會環境,人物所處的空間不能得到完整展現。因此,微短劇往往會直接采用環境失焦、背景模糊等技術,去掉展現環境特征的鏡頭。三是單人鏡頭的快速切換成為主要剪輯手段。豎屏取景框很難呈現人與人的空間關系。比如在微短劇《二十九》中,每個豎屏鏡頭只呈現一個點位、一張臉、一種聲音,表現兩名女主人公之間的對話,需要快速、頻繁地切換單人鏡頭。四是特寫鏡頭符號化。豎屏微短劇高度依賴符號化的特寫鏡頭,比如在《歸來竟是千金》這部豎屏微短劇中,富家千金的總裁母親在危急之刻現身,鏡頭先給了一個腳部特寫——一雙高級的女士高跟鞋,暗示來者的身份。
豎屏取景框造成了微短劇美學上的“先天不足”,表現為鏡頭語言匱乏、空間關系缺失、影像符號化、剪輯技術單一等。為了快速吸引觀眾,豎屏微短劇普遍追求“爽感”,注重“抑—揚”結構的反轉,引發即時性的刺激與快感,由此產生了大量同質化、套路化的“快銷品”,透支著微短劇的創造活力。
2022年6月,廣電總局為包括網絡微短劇在內的網絡劇片正式發放行政許可,標志著豎屏微短劇從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發展階段進入轉型發展的精品化階段。
筆者認為,推進豎屏微短劇的精品化,首先要克服美學上的“先天不足”,探索、豐富豎屏影像表達;要“采他山之石以攻玉”,加快網絡文學的微短劇轉化,讓類型豐富、創新能力突出的網絡文學成為微短劇的創意富礦;還要推出有效的創作激勵制度,培育大批專業化編劇和拍攝制作人才。相信多方協同、多措并舉之下,一個內容精品化、市場規范化、運營集中化的微短劇新發展格局,將會逐漸構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