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則》提到,“推動行業自律,互相監督,全行業共同抵制違規網絡微短劇”。如今,不少網絡微短劇的制作者,只考慮視頻能否帶來流量,引發噱頭,卻不考慮故事情節、拍攝鏡頭是否違背公序良俗。有些內容低俗乃至帶有色情信息的微短劇,對觀眾尤其是未成年人產生了負面影響。如果任由那些違規網絡微短劇在行業里“大行其道”,也難免會壓縮優質作品的生存空間,也不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行業競爭環境。
讓人“反胃”的網絡微短劇,往往都有“狗血”情節和奇葩設定,有些鏡頭既“香艷”又“狗血”,滿足了一些人的特殊癖好,迎合了大量觀眾的獵奇心理。但它在真正的藝術層面上有什么價值嗎?看到這樣的網絡微短劇,能對人的心智成長帶來什么好處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現實中,一些人根本不在乎這些,只要能讓觀眾滿足了一時的心理快感,讓商家賺到了錢,似乎就“大功告成”了。試想,任由這種內容在網絡微短劇的領域里“肆意生長”,最終會讓這個圈子變成什么樣?
除卻價值觀導向的問題,一些網絡微短劇在收費模式上也很有“套路”,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花了很多錢,但消費的性價比卻很低。完整看完一部短劇,可能會花費幾十元或上百元不等。有的網絡微短劇在廣告里號稱“9.9元解鎖本劇全集”,但觀眾一旦“上套”,就會發現,看到一半還得繼續充錢。
說到底,商家設置的盈利模式,就是吃準了很多消費者盲目跟風和沖動消費的心理,并用各種誘導話術來吸引觀眾充值。一些商家專門將網絡微短劇投放到精準的人群中,有的中老年人都被當成了“韭菜”,即便上當受騙了,也只能認栽,很少有人真的會去維權。如此一來,一些商家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網絡微短劇規范化可謂勢在必行。只有相關部門制定更加詳細的規范,落實監管責任,提升監管能力,才有可能減少網絡微短劇領域的諸多亂象。按照上述《細則》的要求,應該做好專項整治工作,需要“進一步優化算法推薦,完善廣告推流審核機制”,這一點可謂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很多人在看網絡微短劇時,都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沖動性和被動接受性。可以說,平臺“投喂”什么,觀眾往往就看什么,而且看的同類作品越多,系統就會“推薦”觀眾繼續看相關的視頻內容。時間長了,本來有判斷力的人,也可能陷入這推薦機制的“陷阱”。這背后的算法,其實并非不能調整,關鍵是看從業者是否有優化算法、讓推薦機制向優質作品傾斜的決心。
廣告和引流機制也是如此——不能讓算法“控制”人,而是要讓人利用算法去呈現和推廣更多好的網絡微短劇作品。讓那些“打擦邊球”和粗制濫造的短視頻,不再頻繁出現在人們的手機屏幕上。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商家不能只謀求短期利益,要知道優化算法的最終目的,也是讓好的作品得到更多的關注,進而真正給商家帶來持久的正向利益。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文化生態領域,網絡微短劇難免存在魚龍混雜的問題,但隨著監督力量和行業自我凈化能力的提升,相信在不久之后,這一領域的發展氛圍,將更加有序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