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語涵
劇本多而不精、客流與消費力下滑、店鋪倒閉、從業者流失……曾讓年輕人為之沉浸陶醉的劇本殺游戲,行業發展陷入瓶頸期。老玩家流失,新客人難獲,玩家頻頻“出戲”背后,部分店家開始重拾狼人殺、麻將等新老桌游,與劇本殺混合經營,以期獲得更多年齡層受眾。
玩家 劇本冗長頻頻“出戲”
曾經每周末都要呼朋喚友“打本兒”,玩過大大小小300多個劇本的重度愛好者小碩已經有快一年沒玩劇本殺了。
“驚艷的開始,越來越疲憊的體驗”是小碩幾年間的體驗感轉變。最開始,一場劇本殺只要三四個小時,幾經反轉的劇情總讓人酣暢淋漓。然而近幾年劇本內容越來越長,玩一場八九個小時成了常態。“時間太長人太累,太容易‘出戲’。”
除了過程的冗長,更致命的是相似套路、背景、設定等所帶來的審美疲勞。小琳曾是一個情感類劇本殺的愛好者,最喜歡沉浸在不同的劇情故事里,常常感動到熱淚盈眶。然而劇本總逃不開家國情懷、青澀初戀、親人溫情等一些固定套路,小琳也漸漸地難以“入戲”了。不僅如此,打著城市限定等旗號的劇本越來越多,客單價從過去的100多元漲到200多元,但體驗卻大打折扣,小琳漸漸“退圈”。
小鳴已在劇本殺行業從業五六年,先后在不同公司從事過店長、劇本發行、店鋪運營等工作。他告訴記者,最近兩年確實存在玩家熱度消退的趨勢。與此同時,玩家年齡結構也在變化。“80后”“90后”隨著玩本數量和自身閱歷的增長,越來越難被打動,一批批老玩家“退圈”。雖然有部分新玩家加入,但是疫情過后,可選擇的文旅體驗項目增多,很大程度分流了劇本殺的客源。
店家 瘋狂涌入不斷“淘沙”
玩家漸漸“出戲”的同時,劇本殺從業者也正被“淘沙”。
小律曾是北京劇本殺店的第一批從業者,由于較早引入城市獨家劇本,并在店內斥巨資打造實景游戲空間,門店規模和品質都曾在北京屬于前列。彼時,店鋪每個周末7個房間幾乎場場爆滿,單個周末(周六及周日)的營收能達到5萬元左右。2020年,小律還趁熱打鐵開設了一家分店。然而2021年行業井噴后,先是由于內卷加劇好劇本難搶,店內周末客流出現15%至20%的下滑。到2023年客流并未如預期般恢復,周末甚至會出現空場一半以上的情況。在虧損近百萬元后,小律去年將店鋪轉讓,徹底退出了這一行業。
小律的情況并非個例,記者近期在多個網絡平臺上搜索,均看到不少劇本殺店鋪轉讓的消息。同樣是在去年退出的劇本殺店主何先生告訴記者,不少店鋪在2023年客流下滑30%至60%。跟大多數線下娛樂一樣,劇本殺店也是周中與周末“淡旺季”明顯,“過去周末爆滿,周中再開幾場基本能盈利,但去年很多店家周末吃不滿,都在虧損。”
前景 再次“破圈”路在何方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劇本殺新注冊企業較2021年同期已經減半,行業遇冷趨勢明顯。據了解,除了具有一定規模和口碑優勢的從業者,新入局的從業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其中不少人是由00后玩家轉化而來。
前景難料,部分店家已不再專注于劇本殺單一賽道,而是重新拾起狼人殺、德州甚至麻將等新老桌游,與劇本殺混合經營,從而吸引更多年齡層受眾。余先生此前經營一家桌游店,店內有狼人殺、劇本殺、麻將等不同游戲空間。最近,他又收購了一家經營不善、低價轉讓的劇本殺店鋪,同樣走的是綜合經營的路子。
在業內人士看來,劇本殺行業目前進入野蠻生長過后的瓶頸期,行業有待歸于冷靜。仍然留在行業中的人也都在思索著讓劇本殺再次“破圈”的機會。在劇本創作端,已經從業八年、創作了10多個劇本殺作品的小司仍然在寫著。他認為,就像電影發展這么多年還能給觀眾帶來震撼和驚喜一樣,劇本殺作品也能跳出“審美疲勞”陷阱。提升體驗、聚焦“精品化”已是業內共識,是否會重新吸引消費者“入戲”?這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