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墊少、反轉多、爽點密集……最近,這類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兩分鐘不等的微短劇在網絡持續走紅。有平臺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微短劇市場收入超8億元,正成為短視頻界的新寵。
重慶企業正努力搭上這趟“流量快車”。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7.94萬家微短劇相關企業,其中重慶有1892家,位列全國第七,而且新注冊量快速增加。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3月27日發布。報告顯示,2023年,包括長視頻、短視頻、直播、音頻等領域在內的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近幾年,微短劇持續火熱。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規范+引導”雙護航下,微短劇正成為精品創作和主流價值觀傳播陣地,得到越來越多用戶認可。
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全國微短劇市場中,重慶企業有哪些優勢和短板,將如何沖出重圍?連日來,記者就此采訪了多家微短劇企業及相關專家。
重慶企業爭相入局
重慶有微短劇相關企業1892家,位列全國第七
“2023年年初,短短兩三個月內就有五六撥人找上門要求合作,一開始都推掉了。”蛙蛙短劇平臺創始人陳強原在重慶經營一家影視公司,以制作傳統電視劇和電影為主。眼看著微短劇一路“狂飆”,陳強最終在2023年4月入局,制作了第一部短劇。
不僅是陳強,不少MCN機構(指專業培養和扶持網紅達人的經紀公司或機構)也瞄準了這塊蛋糕。
重慶麥芽傳媒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不僅有一支涵蓋劇本創作、編導拍攝、后期剪輯、運營投放等在內的隊伍,還擁有超200名自孵化達人。早在2022年,麥芽傳媒就開始在微短劇賽道發力,去年初正式入局小程序微短劇,目前已制作完結IP微短劇超200部,全網粉絲已超6億。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重慶微短劇相關企業新注冊量302家。今年前兩個月,重慶新增注冊100家微短劇相關企業,同比增長44.9%。
盡管在數量上,重慶有1892家微短劇相關企業,位列全國第七,但在全國微短劇市場中的表現還算不上優秀。
微短劇研究機構“新腕兒”發布的大盤熱力榜單中,熱力TOP10大多數是來自北京、浙江、廣東等地的企業,麥芽是唯一入圍的重慶企業。麥芽傳媒負責人稱,這主要是得益于之前長期對移動新媒體內容的深耕,構建了出色的內容制作和數字化運營能力,也與達人賬號矩陣和人才儲備優勢的支撐有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些重慶企業因進入賽道較晚,目前還處于虧損或投入狀態。
流量倒逼轉型
投流占成本大頭,尾部企業被“割韭菜”
調研機構艾媒咨詢發布《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稱,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預計2024年將超過500億元。如此大的蛋糕,到底誰能成為贏家?
微短劇產業鏈通常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上游主要是內容生產,包括版權方、出品方和承制方;中游則是內容分發,平臺方和分銷方進行平臺搭載、短劇分銷等;下游側重生態支持,媒體方、代理方等進行流量投放工作。
在這條產業鏈中,占據話語權的往往是掌握流量的大平臺。“和傳統影視劇不同,微短劇不需要前期宣發預熱,只要制作完成后,直接給分發商投流。”陳強說,幾乎有90%的成本用于投流,一切以數據說話,行就行,不行就不行,通常3天內就見分曉。
這種運營模式帶來的問題是:回流的充值費更多流向了投流公司和平臺,而非制作方。
陳強向記者透露,去年剛開始進軍微短劇行業時,團隊只負責內容生產及拍攝制作,投流和播放都給了其他平臺,最后分制作團隊的錢很少。他自嘲“被割了韭菜”。
像這樣的問題,在微短劇行業屢見不鮮。于是,不少內容承制公司為提高話語權,開始打造產業閉環。去年底,陳強也投入200余萬元成立了蛙蛙短劇平臺,投流之后,用戶在三方平臺被吸引過來,跳轉到小程序繼續觀看并付費。
“雖然平臺活躍度最好的時候能達到一天幾十萬人,但留存用戶少之又少,并且爆款的制造邏輯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簡單。”在陳強看來,短周期、低成本,注定了微短劇帶有影視流水線的快消品屬性。
目前,陳強和團隊也在探索“短劇+”,與重慶各景區共建微短劇一站式基地。比如在重慶取景拍攝和文旅營銷相結合,通過微短劇載體宣傳城市人文,或與文旅聯動營銷,形成引流效應,落地文旅產業;同時還探索孵化微短劇演員成為主播進行帶貨。
從高流量走向高質量
重慶有哪些優勢和短板,專家建言促發展
從高流量向高質量轉變,內容精品化是微短劇產業下半場的必然趨勢。
“更多專業團隊加入,觀眾口味也被養刁了。”陳強感嘆,微短劇的錢越來越不好賺。他粗略估算了一下,去年拍攝制作一部微短劇的成本大概是20萬元,現在制作一部則暴漲至50萬元至80萬元。
重慶華略數字文化研究院院長吳江文針對這一趨勢表示,未來的微短劇發展趨勢應該是深度的、精致的、有視覺感的文化產品,劇本爭奪才是微短劇賽道最核心的戰場。同時,要細分用戶且能較為準確測算產品的需求量和投入產出回報,用戶、投資人、產品創制方才能共同走向成熟的市場。
重慶企業要想在微短劇賽道拼出一片天地,有哪些優勢和短板?
在吳江文看來,重慶是一座自帶流量的城市,同時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時尚文化資源,挖掘這些資源,能生產出很多很好的微短劇。比如麥芽傳媒,就通過挖掘重慶紅色資源,推出了革命歷史短劇《火種》。
此外,巴山渝水皆可入鏡,賦能微短劇。“重慶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多年來吸引了不少電影來此取景,目前也成為全國微短劇公司熱衷的拍攝地。”麥芽傳媒負責人表示,公司此前制作的微短劇也多在重慶取景拍攝。
相比微短劇產業發達的江浙地區,重慶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業內有個段子稱,現在橫店已成“豎店”,微短劇在此扎堆拍攝。去年,陳強公司制作的微短劇大多在浙江、西安拍攝,今年已逐漸把微短劇業務往重慶轉移,但他發現重慶的影視基地規模相對較小,與橫店無法相比,“團隊近期要拍一個民國戲,需要一個民國大院,先后去兩江新區國際影視城和江津白沙考察,院子是有,但不夠大。”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表示,許多地方政府出臺了力度很大的微短劇專項扶持政策。比如浙江臨平,就提出打造“最懂微短劇的地方政府”,不光建設基地,還發布了青年網絡編劇激勵扶持計劃,成立扶持基金等,而重慶在這方面還較為欠缺。此外,微短劇企業需要取得相關視聽許可證,一些民營企業想進入行業卻遇阻,“建議在資質獲取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
吳江文也呼吁,重慶要鼓勵業態創新,給予適度的包容;引導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構建微短劇類文化產品的評價標準,開展必要的政策宣傳;及時研判產業發展的趨勢,進行有效規范;要扶持相關產業,引導企業、團隊承擔新的文化使命。包括近期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計劃,重慶也可以抓住機會,引導微短劇與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線下經濟融合發展。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3月27日發布,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74億人,網民使用率98.3%,網絡視聽“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地位愈加穩固
●報告顯示,2023年,包括長視頻、短視頻、直播、音頻等領域在內的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達11524.81億元,以網絡視聽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存續企業共有66萬余家。截至2023年12月,全網短視頻賬號總數達15.5億個,職業主播數量已達1508萬人
●近幾年,微短劇持續火熱。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規范+引導”雙護航下,微短劇正成為精品創作和主流價值觀傳播陣地,得到越來越多用戶認可。報告顯示,經常觀看微短劇用戶占比達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