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城鎮網民規模達7.77億人,農村網民規模達3.01億人。網絡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26億人,占網民整體的95.2%。這為網絡鄉村情景劇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受眾基礎。鄉村情景劇“吸粉”的一大優勢,是其對農村生產生活的演繹,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比如,貴州省畢節市有農村青年一人分飾多角,說著貴州方言,演繹雨后清晨,在門前清掃落葉的勤快大嬸、坐在家門口吃面條的村里媳婦、從山里干活回來的拉話老奶奶。有的博主不但自己演,還帶領父老鄉親共同參演,陜西省渭南市的三位“90后”,把高彩禮、結婚難、留守兒童等農村現實問題在劇中演繹得活靈活現。在這些情景劇中,農民成為主角,村里的日常生活成為故事情節,農民得以在更大的舞臺暢快地展示自我。
當然,成為“現象級”的鄉村情景劇絕不只是農村居民的自娛自樂,其相當一部分觀眾在城市。“土里土氣”的村里日常為何能吸引一批城市觀眾?筆者以為,這是因為鄉村情景劇不僅給了廣大網友異于現代都市生活的鄉村景象體驗,還展現了當下和美鄉村不同以往的時代魅力。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農業、農村和農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落后景象和面貌,直到現在,一些城里人還有著這樣的“刻板印象”。可事實上,當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早已舊貌換新顏,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農村環境干凈整齊、清爽和諧,“新農人”們用各自所長,刷新著傳統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鄉村情景劇正是因地制“劇”、原汁原味對這些“山鄉巨變”進行原生態、藝術化的時代表達,反向彌合了城鄉之間的信息差,成為更多城里人了解鄉村、愛上鄉村的一扇重要窗口。
鄉村情景劇的“火”,不是完全自在自為的,更不是偶然的,要看到頂層設計、政策環境等對這一產業發展的深刻影響。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就印發《“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將鄉村網紅培育計劃納入城鄉文化惠民工程,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加入鄉村網紅隊伍。一大批鄉村美景、美食、好物,在既有正能量又有大流量的鄉村網紅推介下成為爆款。這些鄉村網紅演繹的鄉村情景劇,揭開了鄉村未經發掘的獨特之美,也實現了流量變現,在挖掘地域文旅特色、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賦能和美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顯著而積極的作用。
應當看到,鄉村情景劇的“火”,也是遵循了市場規律的結果,它與短視頻網絡社交平臺相互依存、相互成就。鄉村情景劇應運而生,實際上正是順應了這些平臺的用戶培育策略。當原本只盯著城市用戶的平臺在既有用戶群體接近飽和后,自然會將視野轉向拓展農村市場,鼓勵并扶持農村創作者上傳自制內容。作為鄉村生產生活的網上呈現方式,鄉村情景劇創作自然在鼓勵和扶持之列。可以說,短視頻網絡社交平臺是鄉村短視頻能夠火爆起來的重要推手。
鄉村情景劇要“長紅”下去,避免吸引力下降,甚至曇花一現,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努力之處。目前,鄉村情景劇優勢明顯,多以劇集方式呈現,主脈絡清晰,由于演繹的大多是村民熟悉的日常,演員演技顯得流暢自然,內容更新速度快,吸粉率高,但一些作品也存在抄襲、低俗化等傾向。因此,越是如此就越要把穩正能量的底線要求,守住法律和道德的邊界,不能單純追求“流量為王”。創作者要自覺提升創作素養和能力,創作出更多高原創度、高雅高質的作品。同時,相關部門、短視頻平臺要各自負起監管責任和社會責任,對鄉村情景劇把好導向關、品質關,推動鄉村情景劇從開始的野蠻生長階段向主流化、精品化階段轉型,實現行業的規范發展,讓更多觀眾從鄉村情景劇中看到鄉村的勃勃生機和無限希望,以此為突破口,吸引更多人了解鄉村、來到鄉村、留在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