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注重以史為鑒,講求人文化成的傳統,為紀錄片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創作與接受的沃土。歷史文化一直是國產紀錄片的重要題材來源,從20世紀90年代以絲綢之路、長城等中華文化符號為主題的紀錄片,到21世紀前10年涌現的《大明宮》《漢字五千年》,以及2010年之后拍攝的《楚國八百年》《我從漢朝來》《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何以中國》《此畫怎講》等優秀紀錄片作品,國產紀錄片涉及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領域相當廣闊,橫跨歷史、地理、文獻、文字、藝術等多學科,并在走向精品化、產業化和網絡化的過程中不斷吸納先進技術、積累創作經驗、追求創新突破??梢哉f,國產紀錄片已經成為向世界介紹、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
近年來,國潮在大眾文化中的熱度持續上升,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紀錄片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并出現一些新的創意和動向。就題材內容而言,這些紀錄片既有對宏大歷史和重要人物的觀照,也不斷向更專精、更廣闊的內容場域延展。一方面,紀錄片聚焦的對象日趨多元,從王朝歷史、民族民俗、重要人物等相對龐大的命題,進一步延伸至古代建筑、書畫、文學、服飾、飲食、器物、生活等更垂直的細分領域,觸及了更廣闊、更深入的信息層級。另一方面,這些紀錄片選取的視角愈發多樣,從講述文物故事延伸至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從回顧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延伸至講述古代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從宏闊的歷史視野切換至以小見大的觀察角度,為受眾帶來了更為立體、鮮活的感知體驗。
在思想內容不斷變化、擴容的同時,國產文化類紀錄片也在持續完成拍攝形式和手法的更新,呈現出更加靈動、包容的創作趨勢。不少國產紀錄片一改莊重嚴肅的敘述風格,轉而采取貼近時尚文化、兼容互聯網思維的表現手法,讓視聽語言吸納流行文化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歷史、文物束之高閣的疏離感,在極具親和力的同時不失深度和專業性。比如,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開篇音樂模擬手機信息提示音,講述國寶故事的文案里既有詳實的信息數據和文辭優美、意味深長的語段,也使用了“秦朝縣城那些事兒”“胖妹的春天”等帶有“網感”、風格輕松幽默的話語。還有不少紀錄片嘗試進行大膽地跨界融通,表現手法借鑒了微短劇、網絡直播、綜藝節目、電子游戲的元素。如今,每集時長5分鐘左右的小而精、“微紀錄”形式在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中已經十分常見,比如,《此畫怎講》在講述“果親王允禮像”時,模擬網絡直播間的模式,讓畫中的果親王以網絡主播的身份介紹清代服飾裝束。此外,數字新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也讓紀錄片視聽語言的創新有了更多依托。借助數字技術加持,紀錄片的影像呈現得以更逼真地復原古代文物形制,再現歷史情境也不再是難事,“繪畫+CG”等影像技術手段也能以藝術化的手法展現古代中國詩意、絢麗的格調氛圍,為相關作品增色不少。
當然,任何有價值的創新都應當以守正為前提。筆者注意到,在愈發專精、新意迭出的發展態勢下,國產紀錄片在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也沉淀出一些相對穩定的特征,比如,始終關注人的價值、始終如一的東方美學趣味等??v觀20世紀以來相關題材的國產紀錄片,無論是介紹宏大的歷史、抽象的觀念還是具體的器物,都更傾向于把人的命運起伏作為敘事線索,用托物言志、比興寄托等方式賦予物象、事件以人的情感態度;在鏡頭調度、畫面色彩、音樂風格等視聽語言的運用方面,注重彰顯民族特色,充分發揮國風、東方美學的優勢與整體感召力,帶給觀眾更直觀的“血脈覺醒”。
富有創意的表現形式和扎實嚴謹的實錄態度是紀錄片創作的兩翼。作為文藝作品,紀錄片需要多元的敘事模式、新奇的視聽表達和新興的拍攝技巧。同時,基于展現真實的追求,紀錄片傳達的信息必須客觀、講述的口吻必須審慎。但是,這不意味著對歷史的絕對還原,正如英國紀錄片學派創始人約翰·格里爾遜所說,紀錄片是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其中的創造空間,便是紀錄片藝術性的重要來源。在這個意義上,時代視野、現實精神、人文情懷是用紀錄片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足點,也是國產紀錄片在講述歷史文化時施展創意、開拓創新的必要前提。那些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廣受好評的文化類紀錄片,都在嚴謹與鮮活、忠實與創造之間找到了美妙的平衡。
當下,虛擬影像等數字傳媒技術飛速發展,為紀錄片的視覺呈現、互動體驗等形式創新帶來了更多可能?;诖耍栽鶗r代、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為根基,秉持匠人精神、擁抱前沿科技、傾注情感關懷,才能讓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紀錄片進一步施展創造力、想象力,更充分地發揮出凝聚文化共識、激發文化自信的功能,從而更好地回應時代課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