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人在ICU,情緒不穩定,他們讓我們小點聲,不要影響他們拍攝。”近日,一條在醫院內拍攝的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引起網友廣泛關注。視頻顯示,在該醫院的ICU區域不遠處,有疑似劇組的工作人員架起一盞巨大的補光燈,正對準一張病床進行照明,旁邊還有部分攝像設備。從視頻拍攝角度看,劇組的布景設置已經占據了通道的一半空間。隨后,視頻發布者在評論區補充道:“我姐姐在哭,他們讓我們聲音小點,不要影響他們拍段子,可他們是演的啊。”
劇組進醫院拍攝,不算什么稀奇事。只要劇組方面事先和醫院溝通好,經由一定的程序,在不影響正常就醫秩序的情況下,并非不可以。但是,此事中劇組的行為,顯然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其中幾個細節耐人尋味。一,對于當時患者家屬的哭泣,不僅有現場工作人員提出“小聲點哭”的要求,事后還疑似有劇組人員“冒充”醫院負責人表示,“因為影響到拍攝,劇組可能要起訴醫院”。也就是說,這般做法,已不僅僅有失最基本的人情味,甚至構成對家屬的“威脅”;二是,事后各方的反應,也明顯表現出一種淡漠。比如,當患者家屬沉浸在親人逝世的悲痛中,影視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依然多次給他發消息,要求其將發布的視頻下架。此外,事發后數天,患者家屬未見公開道歉,涉事醫院也拒接受采訪。而這種淡漠發生在醫院,顯然尤其讓人無法接受。
最新消息顯示,5日上午,患者家屬余先生對媒體記者回應稱,他已經與醫院、影視公司見面溝通,各方已達成和解。據稱,當地衛健委、涉事醫院以及影視公司相關人員于4日晚上都到了他家里,各方進行了溝通,“目前衛健委和醫院的人都向我道歉了,我也希望這件事到此為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就此看,經由輿論關注和媒體報道后,涉事各方算是真正開始了善后行動,此事在私人層面算是“和解”了。但留下的公共疑問仍在:影視拍攝進入醫院這樣的特殊場所,合理邊界到底在哪里,到底由誰來把關?
就此事看,雖然拍攝現場在手術室門口(無手術樓層),與ICU相隔15米左右距離,事發地點則是手術室旁公共休息區域,并非ICU門口,也即并非像網傳的“ICU變劇場”那么夸張,但它引發的糾紛卻是事實。面對患者家屬的哭泣,拍攝方不是首先意識到自身拍攝行為帶來的打擾和冒犯,反倒要求患者家屬“哭聲小一點”,其實顯示了一種微妙的異化——在拍攝方看來,這個時候的醫院,就是一個拍攝場地,而不再是醫院,其他任何可能干擾拍攝的因素,都應該被無條件清除。拍攝方這種做派的形成,或出自一種慣性,但恐怕也與醫院方面的管理失職難逃干系。要追問的是,這樣的拍攝行為進醫院,到底履行了哪些準入程序?院方又是否對拍攝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注意事項,以確保不對醫院正常秩序和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打擾?
根據當地衛健委相關工作人員的說法,“初步了解是醫院內部請第三方公司來拍一個片子”。但即便如此,醫院方面也該事先將其可能給患者和家屬帶來的影響和不便降到最低。
近年來,無論是自媒體拍攝短視頻、直播,還是影視公司拍攝微短劇、網劇等,都顯得非常活躍。由此帶來的邊界沖突現象,其實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像有的大學生在課堂上開直播,有的健身被直播,有劇組在高校內用激光筆掃射驅趕學生等都一再引發爭議,給個人隱私保護和公共場所秩序帶來新的挑戰。這其實是對規范鏡頭“權力”的一種提醒。事實上,醫院這樣的場所,特別是ICU周邊等手術重地,本身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直播、拍攝等行為一旦亂入,甚至反客為主,必然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因此,這件事理應提醒更多的像醫院這樣的公共場所,必須對各類拍攝行為有明確的規范和把關。醫院首先得是醫院,這一點無論在何時都不該變。(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