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的顯著特點是“輕量化”。在當前快節奏的網絡傳播環境中,短小精悍的微短劇以其單集不超過20分鐘的時長,降低了對觀眾時間的占用,獲得更多青睞。時間的壓縮意味著呈現內容的體量減少。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吸引觀眾、留住觀眾,微短劇往往另辟蹊徑。
一些微短劇選擇逆襲等題材,以快速抓住觀眾眼球;在敘事手法上,通過減少鋪墊、增加反轉以及頻繁設置矛盾沖突,持續激發觀眾觀看欲望;在臺詞設計上,追求口語化,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此外,微短劇還在人物形象塑造、肢體語言表達以及配樂使用等方面,增添戲劇性、沖突感,增加對觀眾的吸引力。
然而,這些手法和特點在帶來傳播優勢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微短劇的發展。比如題材“爽”而不深,當前一些微短劇以“甜寵”“爽文”等感官刺激強烈的主題為主,傾向于塑造理想化的主人公形象,與現實世界有割裂感。同時,由于部分微短劇雷同性高、可替代性強,觀眾對于微短劇的付費意愿普遍較低。此外,高速、流水線式的劇本生產,也帶來了知識產權等問題頻發。
2022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文件,對微短劇內容進行規范與引導,尤其對“小程序劇”中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問題加以整治,并在此后不斷以政策為引導,規范微短劇的發展。
當前,微短劇創作呈現持續迭代更新態勢,逐步邁向主流化、多元化。除了固有的娛樂屬性,微短劇還被賦予了多重價值,形成了“微短劇+”模式,涌現出一批高質量作品——
“微短劇+文旅”,催生新業態。2024年初,國家廣電總局發布“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提出2024年創作并播出100部高質量文旅主題微短劇。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為微短劇創作打開了思路,也通過微短劇這個載體,吸引更多觀眾實地探訪,有效地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一夢枕星河》以江蘇蘇州為背景,融入蘇扇非遺傳承和古城保護故事,展現了蘇式人文生活的魅力。《那個重逢的夜晚》拍攝于福建平潭,獨具特色的海島風光和精美的視聽語言引人入勝。《虎鶴雙行》以“公路+科幻”為題材,深入挖掘展示古村落建筑群的地域文化特色,吸引觀眾深入自然,探訪古村,助力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微短劇+政務”,拓寬新主體。政務新媒體借助微短劇,以接地氣的方式快速傳播社會熱點、解讀政策、普及科學知識,有效地提升了影響力。普法微短劇《石俊峰辦案記》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貴州省檢察院、遵義市檢察機關等聯合出品,通過檢察題材故事傳遞法治正能量。今年4月,湖南交警發布的《重生之我在爽文短劇里當交警》和深圳衛健委發布的《穿越到霸總短劇里當護士》,以幽默詼諧的演繹,普及交通法規和醫護知識,取得良好的社會傳播效果。
“微短劇+AI”,借力新技術。AI技術在微短劇中的應用,是一次以新質生產力提升傳播力的嘗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的微短劇《中國神話》,美術、分鏡、配音、配樂等均由AI完成,以新技術不斷豐富人類對神話故事的想象。另一部微短劇《AI看典籍》同樣借力AI,為典籍“活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隨著行業發展與技術進步,相信微短劇在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視聽體驗的同時,還將進一步實現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斷推動網絡視聽藝術向更高質量、更廣闊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