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樂中保(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副教授)
從20世紀90年代初《我愛我家》播出,情景喜劇在中國已走過30年歲月。然而,相較于最初的佳作頻出、大眾熱議,近年情景喜劇創作呈現總量較少、佳作稀缺、能見度不高的狀態。身處消費場景多元、審美頻繁迭代的多屏時代,情景喜劇如何持續吸引觀眾目光,成為學界、業界共同思考的問題。
情景喜劇指發生在相對固定的情景、特定的社會群體內,多個角色間且有喜劇色彩的系列短劇。它最初發源于酒吧現場表演,并隨媒介發展逐步拓展至電視、網絡等播出渠道,成為世界電視業黃金檔期播出時長占比最高的類型之一。中國情景喜劇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電視業迅猛發展,不斷開播的新頻道對優質內容需求較大。《我愛我家》應運而生,首次將情景喜劇與受國內觀眾喜愛的小品、室內劇形式結合,以獨特的場景、幽默的表達實現類型移植,讓觀眾耳目一新。進入新世紀,完成本土化試水的情景喜劇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外來媳婦本地郎》《東北一家人》等作品立足區域特色,完成方言劇的差異化探索;《炊事班的故事》將視角從家庭轉入職場,展示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暖心故事;《武林外傳》用章回體小說的樣式和富有現代意識的人物解構傳統武俠世界。之后,互聯網發展,視頻網站成為重要播出平臺。為吸引網絡受眾觀看、點評、轉發,《萬萬沒想到》《愛情公寓》等作品選取更具話題度、感官化、青春化的內容,提高用戶的參與性和體驗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和藝術體驗。
梳理情景喜劇的發展軌跡,每次類型升級都與傳播媒介的變化相輔相成。然而,近些年,傳播媒介再次發生改變,短視頻平臺興起,手機觀看流行,劇集觀看方式分流。遺憾的是,情景喜劇這次卻未能與時俱進,及時調整創新:雖是長視頻,卻多為單元劇形式呈現,集與集之間聯系不緊密,難以給人帶來酣暢淋漓的沉浸觀感;每個故事相對獨立,一集卻有幾十分鐘,難以滿足用戶碎片化的觀賞需求。部分情景喜劇不僅形式難以有效對接受眾新訴求,內容上也創新乏力。很多作品仍采取“平衡-打破平衡-重歸平衡”的循環敘事結構,情節較為簡單,缺乏變化和新意,容易讓人審美疲勞。難以靠類型優勢和內容創新吸引觀眾,一些創作就在制造極致的戲劇效果上做文章。有的給人物貼標簽,刻意放大甚至丑化其性格的某種特質,比如把活潑愛聊天演繹為貧嘴薄舌,把生活節儉表現成視財如命,導致人物扁平,不接地氣。有的為了搞笑而搞笑,隨意抄襲網絡段子,把“沒樂找樂”當幽默,把低俗、媚俗當通俗,導致情景喜劇只剩“情景”難產“喜劇”,進一步消耗了市場信心。貓眼專業版2023、2024年熱度排名前三十的劇集中,情景喜劇數量寥寥。
放眼世界,一些國家的情景喜劇雖然也受移動互聯網傳播模式沖擊,但仍保持著市場熱度。分析其中緣由,與其邊拍邊播的制播模式有關,即每周推出一集,連續播出一季,在此期間根據觀眾的反饋及時調整劇集走向,收視成績優異的作品可播出多季上百集。這樣做不僅可以及時回應當下時事熱點,探討最新社會話題,也能與受眾深度溝通,密切互動,還能打造IP,發揮品牌效應。
我們不必照搬海外的制播模式,但可以將他們的創作經驗與以往我們自己的有益探索結合起來,提煉適合當下中國情景喜劇發展的思路。首先,創作者要洞察時代新風,捕捉社會新變。當年《愛情公寓》走紅,就是因為它通過輕松搞笑的劇情引發輿論對“相親能不能找到真愛”“怎么疏導產前焦慮”“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等大眾關切的新熱點話題的討論。其次,動態跟蹤受眾的消費習慣和審美迭代趨勢,并予以積極回應。通過短視頻的數據分析洞察不同圈層的用戶訴求,然后通過“小逗劇場”“板凳單元”等長視頻網站的專題劇場創新編排、規模放映,打造差異化的消費場景,及時有效地滿足人們多樣且多變的觀賞需求。再次,與綜藝節目、線下劇場等合作,打造喜劇IP,推動人才、作品和平臺的價值共創。如《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等喜劇綜藝節目集結大量線下劇場、影視創作領域的喜劇力量,通過競演打造優秀節目,然后孵化衍生劇集。
總之,身處媒介融合的多屏時代,情景喜劇應打破原本的媒介界限,讓豐富多樣的作品和不同訴求的觀眾精準匹配,讓創作者和觀看者跨越時空實現情感交互。為實現這個目標,創作者應鍛造從時代微塵、生活肌理中挖掘故事、提煉笑點的能力,也要提升用創新形式給觀眾制造驚喜、用先進理念打造喜劇IP的智慧,讓情景喜劇煥發新的生機,成為影視產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