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日本成人免费在线-日本成人免费网站-黄色不卡-黄色α片

微短劇高度雷同導致審美疲勞
2024-06-19 14:49 來源:光明日報
    【視聽觀察】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

  作為新興網絡文藝形態,微短劇近年呈現迅猛發展態勢,在不斷為影視市場打開新的想象空間的同時,也因內容創作出現大量雷同現象,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曾有媒體對6000部微短劇的劇名進行分析,從中提取出386名“總裁”、240位“夫人”和98尊“戰神”。不僅劇名雷同,相當數量的微短劇從故事框架到人物設定,從服化道設計到臺詞細節,對爆款作品進行全方位的“還原”和挪用。比如,某微短劇與網劇《長月燼明》從故事、人設,到服化道出現很多相似之處。某平凡女子在后宮逆襲成功并為母親報仇的作品火了,仿照之作蜂擁而至,有的改一下時代背景,有的換一個人物身份。還有很多微短劇靠與爆款作品類似的劇名吸引流量,比如有的觀眾誤以為微短劇《乘風破浪的婚姻》是綜藝《乘風2023》的衍生作品而點擊觀看。

  微短劇之所以出現大量雷同內容,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不少微短劇自網絡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網絡文學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存在人物標簽化、情節套路多、故事同質化的問題,網絡文學原著內容雷同,由其改編的微短劇也難免大同小異。二是微短劇特殊的生產播出機制,為滋生雷同之作提供土壤。從觀看渠道上,微短劇分為App端與小程序兩種模式。App端模式指用戶通過愛奇藝、抖音等平臺直接觀看消費,制作方通過成片分賬、版權合作等實現內容變現。小程序模式指用戶通過視頻平臺、社交平臺導流進入第三方小程序,進行內容觀看消費。制作方將微短劇作品售賣或授權給分銷機構,分銷機構在匯聚一定數量的微短劇作品后形成內容庫,上線運營一個至多個付費微短劇小程序,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投放引流。在算法邏輯之下,視頻平臺將微短劇的“吸睛”內容推送給潛在用戶,吸引用戶到小程序里付費觀看,使很多雷同的劣質微短劇獲得高額充值收入。從這個角度看,“小程序”類微短劇不完全依賴優質內容變現,還靠投流變現。在利益驅使下,部分從業者壓縮制作成本,批量推出同質化產品,并將更多資金用于投流,制造有流量缺質量的所謂“爆款”。根據相關報告分析,2023年中國微短劇投流規模達312億元。這無形中扼殺了原創的積極性、窄化了題材范圍,使創作環境出現投機、短視的不良風氣。

  有關部門對這些問題高度重視。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關于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從6月1日起對微短劇施行分類分層審核,投資額度在100萬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由廣電總局審核,3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的“普通微短劇”由省級廣電部門審核,30萬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劇”由播出或為其引流、推送的網絡視聽平臺履行平臺內容管理的職責。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這一新規落地,進一步規范了微短劇的備案管理、明確權責劃分。審核備案過程將大量雷同劣質之作淘汰出局,有利于從源頭上對這一不良現象進行調控,優化結構、拓展題材、鼓勵原創,從而助力兼具現實質感與藝術巧思,在選題、內容、形式上有新意和想法的優質作品脫穎而出。雷同創作減少了,通過投流引流就能讓雷同之作成為爆款,獲得高額收益的吊詭現象也將越來越少,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那些為掙快錢入局的投機者離場,讓行業回歸創作初心。有媒體留意到,不少“小程序”類微短劇從業者已出現向視頻平臺或主流媒體尋求合作、走精品化路徑的趨勢。

  我們將眼光放長遠些,微短劇創作雷同的現象并不是個例。某種程度上說,從模仿前人到自出機杼的沉淀淘洗過程,幾乎是每種文藝形態都必然要經歷的發展階段。與其他文藝形態相比,微短劇體量小、周期短、試錯成本低,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能為探索多樣化的題材、風格和創作思路提供更多契機,成為創新的“助推器”、精品的“孵化池”、人才的“培養皿”。經過幾年發展,微短劇已經在不斷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集聚了大量的資源。不僅如此,主流媒體、視聽平臺、頭部影視公司等“正規軍”不斷入場,也用成熟的內容策劃制作能力與規范的生產流程,為微短劇領域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和創新力量。所以,微短劇當下的亂象,其實是“披沙揀金”的肇始。

  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創作者已經意識到以雷同之作快速套現不是長久發展之計,紛紛停止低水平重復,積極投身高水平創造的行列。《逃出大英博物館》在人物設置上出彩,讓從大英博物館出逃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身成身著古裝的女孩。《河姆渡的骨哨聲》赴河姆渡遺址實地取景,復刻帶藤條骨耜、單耳木碗等原版文物,帶觀眾沉浸式感受河姆渡生活的遠古意境。《柒兩人生》采用真人實拍與虛擬現實相結合的“虛擬制片”方式,用LED虛擬影棚代替實景,呈現暴雨里建筑物全景、纜車搖搖欲墜的畫面、不同場景空間的快速轉換等。相信隨著新規進一步貫徹落實,創作者的精品原創意識會越來越強。屆時,將有更多新理念融入、新技術應用、新模式涌現,助推微短劇發展從低水平重復走向高水平創造,逐漸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李璇,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電視》編輯)

84800587 、84800585 版權所有:華聲在線股份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312006003 經營許可證:湘ICP證01002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湘B2-20080017 ICP備案號:湘ICP備20006192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金鷹影視文化城 郵編410003 辦公電話:0731-84801916 傳真:0731-84801955 郵箱:2399739646@qq.com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絡系統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