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她綜藝”呈霸屏態勢。龐大的女性用戶群體是“她綜藝”火爆的基礎要素,同時也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表征。“她綜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女性審美和性別刻板印象,女藝人的價值更投射于女性自身,拓展了女性的群體表達,但也存在議題同質化,內卷嚴重等問題。要建立女性主體認同的價值觀,“她綜藝”應敢于嘗試觸碰硬核議題,真正呈現女性生活中的困境。
“她綜藝”是指以女性為綜藝節目主角,從女性視角出發,圍繞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社交等話題展開討論而量身定制的綜藝節目,以折射當下社會中女性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主要集中為棚內競賽與真人秀。近幾年,“她綜藝”( 也被稱為“女性向綜藝”)呈現霸屏態勢。就受眾群體的屬性而言,女性本身對綜藝節目的內容消費就大于男性,女性群體本身又具有強大的品牌轉化能力,根據《女性綜藝數據研究報告》,女性用戶在綜藝節目的收視群體中占比高達56%,這一數據在“她綜藝”節目中的比重提升至87%,這是“她綜藝”火爆的基礎要素,同時也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表征。本文試圖從最近兩年新開播的“她綜藝”節目入手,探尋“她綜藝”為何異軍突起,在發展中又遇到了怎樣的創作瓶頸。
超越男性“凝視”,女性話語權力的彰顯
“她綜藝”是“她時代”綜藝節目創作中的縮影。在傳統的社會性別文化中,女性綜藝節目絕大多數聚焦在美容或時尚領域。新興起的“她綜藝”,打破了這樣的單一審美和性別刻板印象,比如在女藝人生活體驗秀節目《偶像來了》中,寧靜就表示“一旦導演不能說服我,我會發脾氣”;在全女性脫口秀節目《聽姐說》中,王子文首次澄清自己苦戀六年的傳聞,還在脫口秀表演中自曝身高、自嘲臭臉。這種叛逆女藝人的人設,超出了以往公眾對女明星或知性或溫柔的傳統認知。
克萊馬瑞在論述“性別話語”時指出:“社會權力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嵌入語言,在語言所創造的世界中,女性的聲音受到極度的壓迫,因此在表達上更趨向于非語言形式。”所以,以往綜藝節目中出現的女性主要定型在表演性展示,而其敘述性性格呈現和分析性觀點輸出不足。作為“30+”女團成長的某綜藝節目,完全超越了男性“凝視”, 日常訓練和小考的練習區、途中車內空間以及住宿空間內出現的大量對話,呈現了女性間的聯盟、信義和擔當。代表“男性群體”的主持人黃曉明、代表“社會秩序”的導演組以及代表“評價標準”的三位資深制作人本身都是具有權力地位的,但其權力始終被女藝人的反叛性格和毫不掩飾的觀點所消解。女藝人的價值不再投射在男性身上,而是投射于女性自身。
表達群體的拓展與延伸,傳播獨立觀點
姐妹關系(Sisterhood),又被稱為“姐妹情誼”,是西方女性主義思潮中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理論術語。“姐妹情誼”是西方文學中的重要主題,其目的在于共同反抗父權制,號召所有女性,不分種族、階級、性別差異團結起來,尋找有效的兩性對話途徑。正是“姐妹情誼”推動了歷史上的女性解放和種族平權運動。絕大多數“她綜藝”都尊重了“姐妹情誼”這一主題,通過群體拓展賦予她們表達的空間,群像之間在相互扶持的過程中產生互動,更因其在年齡、形象、性格、能力上各有差異,也便能夠傳播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的獨立觀點。
“她綜藝”中,在群體拓展中具有標志意義的節目,除了聚焦婆媳關系的《婆婆和媽媽》、聚焦女性年齡主題的紀實微綜藝《女人30+》,還有媽媽視角下的育兒真人秀《不可思議的媽媽》《新生日記》、國內首檔熟齡女性相親節目《怦然再心動》等。這一系列“她綜藝”輻射了女性從女兒、女友到妻子、媽媽甚至是婆婆等多個不同的身份,將過去媒介在議程設置中所忽略的“30+”女性推到鏡頭前。尤其是《怦然再心動》,雖然參加節目的藝人是“離過婚的女明星”,卻沒有獵奇和窺探隱私,總導演徐晴始終在強調試圖通過節目告知大眾“離過婚的女人不是怪物,她依然很美”。
除了年齡外,文化背景差異下的觀點輸出,也是“她綜藝”表達群體拓展的方向之一。主打“她”價值的國際女性智識分享綜藝節目《姐妹們的茶話會》便邀請到了來自美國、法國、德國、烏克蘭、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等多個國家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女性“嗑友團”,打出的口號是要構建新世代女性的談話場。節目中,THE9-趙小棠提出“男性也有弱小的時候”的觀點,#趙小棠戀愛觀#沖上了微博熱搜,不失為成為觀察社會的一個鏡像。
困境:議題同質化,內卷加劇
“她綜藝”作為“女性視角主導下的綜藝”,本意是在女性地位大幅提高和獨立意識崛起的背景下,將女性與垂類文化元素相糅合,進行不同議題下的自我呈現與價值引導。但在具體的項目執行過程中,很多“她綜藝”內卷加劇,節目名稱極為趨同,大量議題同質化。與此同時,女藝人的形象塑造也在趨同,脫口秀演員思文在《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中以獨立女性的定位出圈之后,很多女藝人都在加強自己身上獨立女性的標簽;尚雯婕在《聽姐說》中以社恐為主題的表演獲得高票后,很多女藝人也表達了同樣的社恐困擾,此時的“她綜藝”不但沒有引領反而是在迎合受眾。
在價值觀傳遞上,“婚戀焦慮”成為“她綜藝”持續不斷輸出的話題,哪怕是表現單身女性的自由生活,也會用很大的篇幅來探討其婚戀觀。這種打著女性招牌,聊著無聊內容的所謂“她綜藝”,看似找到了女性受眾所關心的最大公約數,實則在壓縮女性議題的空間,顯示了傳統男權觀念的根深蒂固。當“她綜藝”的議題延伸空間逐漸縮小,“她綜藝”便只能淪為一檔主角皆為女性的綜藝節目,削弱了其建構女性話語權利的積極作用,也難以產生長尾效應。
“她綜藝”應進一步延伸議題廣度與深度
不斷延展的議題邊界、相對充分的討論空間、絕大多數女性群體的共情,“她綜藝”在女性群像敘事上做出了巨大突破,也是女性成長與覺醒、“自我”尊嚴建構的延續。在“她綜藝”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兩個方向可以繼續向下延伸:
第一,除了相對軟性的話題之外,“她綜藝”要敢于嘗試觸碰硬核議題。在“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期間,《姐妹們的茶話會》的藝人便通過在臉上涂抹口紅的方式向性別暴力說不,類似的嘗試,理應更多元、更廣泛。
第二,在互聯網研究中,與女性相關的議題時常成為爆點,可惜的是,原生家庭、全職主婦、家庭暴力、物化女性等話題,在當下的“她綜藝”節目中討論不足。只有真正呈現女性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她綜藝”才能建立女性主體認同的價值觀。
作者:郭靜,肖輝馨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
責任編輯:李丹萍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