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日本成人免费在线-日本成人免费网站-黄色不卡-黄色α片

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互聯網時代科技傳播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辦
2022-06-29 15:58 來源:光明網
   

       6月27日上午,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互聯網時代科技傳播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與湖南省科協承辦,由湖南科技報刊有限責任公司、湖南省科技新聞學會協辦。

 

      論壇吸引來自全國的科學家、媒體專家和科技傳播專家,中國科協、湖南省科協相關領導,中央、地方媒體工作者,全國科技報相關人員等100余人到會,線上直播共吸引65.5萬人次瀏覽。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港澳臺辦公室)部長(主任)、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主任羅暉,湖南省科協黨組成員傅愛軍出席并致辭。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趙凱明,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許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理事長周建強,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報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寶新等出席論壇。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宋南平主持論壇開幕式和主旨報告環節。

 

       羅暉在致辭中表示,科技傳播在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連接科技產業界和社會各界協同創新、推動一帶一路和全球命運共同體等國家戰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形勢下,網絡空間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凝聚共識的主陣地、匯聚正能量的新場域、打贏輿論斗爭的新戰場。圍繞科技傳播與網絡信息安全的關系,她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堅定正確政治立場,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守意識形態陣地;二是宣傳正能量典型,以互聯網等新興傳播手段為著力點,發現、挖掘、宣傳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三是實事求是科學決策,準確把握形勢變化,堅持以事實和數據說話,維護良好網絡科普生態;四是豐富科技傳播內涵,希望廣大科技傳播工作者圍繞當下科技傳播的新形勢與新問題,提出互聯網時代科技傳播的新主張與新思路。

 

      傅愛軍在致辭中表示,科技傳播對推進湖南科技創新、助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發揮著重要作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傳播工作,堅持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雙輪驅動,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十三五”期間,湖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顯著提高,2020年達到10.14%,超過了既定目標10%,較2015年(5.14%)增長了5個百分點。湖南省科協積極打造科普湖南融媒體平臺,進行科技傳播,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力指數穩居全國前列,多次位居榜首。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原黨組書記翟惠生作了題為《互聯網時代的科技新聞報道》的報告,他認為,科技報道要守正創新。要創新,一定要守好“正”。“正”有五筆,代表著科技報道的“根”“脈”“事”“形”“命”。其中,“根”是為國為民,“脈”是求真務實,“事”是自尊自信,“形”是典型宣傳、熱點引導、輿論監督,“命”是有生命力、可持續,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只有寫好了這個五筆的“正”字,科技報道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有權威性、有可信度,能夠廣泛傳播。此外,他希望科技記者樹立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回應問題、解決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協副主席、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吳義強教授作了題為《竹科技與竹文化傳播》的報告。他從竹與自然、竹與文化、竹與科技、竹與未來等維度全方位解讀竹子的基因密碼、生物特性、理化性能、精神家園和應用領域,介紹了竹子的遺傳育種、分子結構、組織形成、材料構造等方面的最新科技進展以及面臨的科學難題和技術瓶頸。吳義強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竹材種類和儲量都位居前列的國家,科學認識竹質資源、高效利用竹材料對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和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傳播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吳敬作了題為《公共衛生事件與互聯網傳播》的視頻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性、公共屬性事關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在相關健康傳播過程中應秉持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尊重科學的態度,努力做到“更科技、更開放、更實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在傳播鏈條的打造上“更科技”,推動數字化向數智化轉型,在開放性平臺與高質量內容的打造上“更開放”,在科普信息發布和傳播過程中“更實效”,更注重“社會服務”,助力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希望廣大科技傳播工作者繼續關注、關心、關愛公共衛生事件防范與應對健康信息傳播,給予更多的投入,不斷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科學素養,促進公眾更加科學、理性地應對公共衛生事件。

 

       高端對話環節由芒果TV《趣科普》欄目制片人羅雅丹主持,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高級記者蔣建科,光明日報社原科技部常務副主任、高級記者金振蓉通過視頻形式作了發言,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制片人戴飛,湖南科技報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蔡建文,杭州阿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馬舒建,楊凌農科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孝宏做了互動交流。大家立足各自專長,結合發展實際,分享實踐經驗,研判行業趨勢,探討發展路徑,共同就互聯網時代科技傳播機遇與挑戰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溝通。

       蔣建科認為,在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時代,科技傳播要做到變量至上,只要搭上互聯網時代的快車,科技傳播大有可為。他認為,科技記者既要打“游擊戰”“陣地戰”,還要打“大兵團作戰”,集中優勢兵力做大體量深度報道,這才能在互聯網時代發出更強音,吸引更多流量。科技傳播工作者要像科學家學習,從“跟跑”“并跑”到“領跑”,通過在科研成果未形成、科研過程進行階段的跟進采訪,形成的“體驗式”報道可以更好地展現科學家科研過程,更容易被科學家和公眾所認可。

       圍繞傳統媒體如何融入互聯網時代?金振蓉認為,傳統媒體需要擁抱互聯網時代,用新媒體的技術手段為內容賦能。傳統的主流媒體擁有得天獨厚的權威信息源,以及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專業化、規范化的制作規程,這是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的生存之道,這也決定了在信息爆炸時代,傳統媒體往往起到了眾聲喧嘩中的“一錘定音”作用。同時指出,傳統媒體中的人才結構隊伍、技術力量還需要不斷進步提高。

       戴飛表示,傳統廣電媒體要結合平臺優勢,依托專業攝制團體、用豐富的資源制作出大體量、成系列的長視頻,而不是去和短視頻平臺拼碎片化的熱度。《新聞大求真》欄目主要面向6-14歲的青少年,通過做實驗這種最直觀的方式講解科學知識、詮釋科學原理。他認為,互聯網時代的科普產品浩如煙海,《新聞大求真》的策略是“用牛刀殺雞”,比如邀請院士大咖解答老百姓最常見的一些問題。他希望欄目能傳播一種科學精神,希望中國的孩子能夠有動手能力、有好奇心,愿意親近自然、走出課堂,勇敢地去研發、去創新。

      蔡建文表示,湖南科技報是面向農村的報紙,1957年創辦,發行量曾達到182萬份。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和傳播技術等發生深刻變化,受眾群體也在發生變化,新一代農民是有文化、有思想、有經營頭腦的青年農民,他們需要科技知識,但更有選擇,不是報紙刊登什么就信什么。傳統媒體要適應受眾的需求,湖南科技報近幾年開始轉型發展,用互聯網的手段、互聯網的技術、互聯網的渠道來做科普,做科技傳播。現在科普湖南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嵌入到村一級的黨群服務平臺,農民在平臺上可以自由選擇,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傳統廣電的傳播模型,是漏斗型的,影響力從大到小逐漸衰減,而互聯網的傳播模型是波紋型的,就像扔一塊小石子到水里,波紋一圈一圈地擴展,從第一圈影響到第二圈到第三圈,不斷放大,我們現在經常講的‘出圈’,就是這個意思。”馬舒建對此很有感觸。如何去打造爆品?如何讓你的科普作品出圈?他認為,首先要關注在重大時間窗口回應社會需求,比如在新冠疫情最初的階段,阿優文化創作了一組抗疫動畫片,用親和力比較強的藝術方式去科普,以緩解社會大眾的恐慌。其次,科普作品除了需要好的創意,更需要情感的共振,比如神舟十三號歸來時,阿優創作了科普作品《摘星星》,講的是航天員王亞平給女兒摘星星回家的故事。

       梁孝宏表示,伴隨著信息社會不斷發展,全媒體時代加速到來,科技傳播格局也在發生改變。農業科技報社為了更全面地或者是范圍更大地服務基層農民,建設了一個強農客戶端APP,近幾年平臺上已聚合農業權威資訊20多萬條,全國農民提出的問題2萬多條,500多名農科專家線上365天服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組織專家線上直播,解答農業生產的難題。今年農業科技報社和廣播電視臺進行整合,成立了楊凌農科傳播集團,擁有“報、臺、網、微、端、屏”融合發展的一個全新的媒體傳播矩陣,將使科技傳播和服務做得更好。

       在下午舉辦的全國科技報融媒體建設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省市20余家科技報(刊)社社長、總編輯、融媒體機構負責人約70余人,就地方科技報的媒介融合與報網聯動,融媒體建設的方法、路徑、舉措等進行交流與研討,共同探索科技傳媒服務鄉村振興的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全國科技報一直是科學普及和服務“三農”的重要陣地,新時代賦予科技報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使命。面對由互聯網、大數據等帶來的傳媒生態深刻變革,科技報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在實踐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會上,湖南科技報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蔡建文,山西科技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羅光明,武漢科技報社社長陳海濤,新疆科技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楊斌,楊凌農科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農業科技報副社長賀輝,陜西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主任黃姍姍,廣西科學技術普及傳播中心主任劉慧英等七家單位代表作了經驗分享,為科技報融媒體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思路和經驗。



來源:光明網

 

84800587 、84800585 版權所有:華聲在線股份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312006003 經營許可證:湘ICP證01002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湘B2-20080017 ICP備案號:湘ICP備20006192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金鷹影視文化城 郵編410003 辦公電話:0731-84801916 傳真:0731-84801955 郵箱:2399739646@qq.com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絡系統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