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由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主辦,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承辦的《聲生不息·港樂季》創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創作座談會探討了節目引發的熱烈現象、對社會文化領域產生的深遠影響,深刻剖析了文藝作品對國家發展與愛國主義教育的促進意義,肯定了節目的藝術性與重要性,為文藝行業新時代發展給出了指引。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楊小偉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
座談會由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司長馮勝勇主持,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王小亮、國際司副司長燕旎,中宣部文藝局電視處處長林海寧,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網絡二處處長謝興,湖南省廣電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處長、一級調研員胡知武,湖南衛視黨委書記、芒果超媒總經理、總編輯、芒果TV總裁蔡懷軍等出席創作座談會。
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香港大學等數所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等近40家媒體代表到場。此次創作座談會特別設置香港線上會場,TVB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非戲劇(綜藝科)制作經理何小慧,香江詞人鄭國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朱耀偉,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吳德祖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與了此次創作座談會,大家共議《聲生不息·港樂季》對香港本土的影響和意義,并提出中肯的建議。
美輪美奐鑄造文藝精品,用心用力書寫家國情懷
《聲生不息·港樂季》作為一部獻禮香港回歸的文藝作品,以高品質傳遞愛國立意,以高聲量詮釋家國情懷。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楊小偉表示,《聲生不息·港樂季》由內地與香港歌手共同唱響經典港樂,讓港樂成為連接內地和香港的文化橋梁,為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營造了濃厚的氛圍,取得良好社會反響。節目的成功播出有四點啟示,一是凸顯愛國元素,用音樂力量抒發家國情懷;二是搭建文化的橋梁,彰顯同根同源的血脈情深;三是唱響立志的旋律,激勵青年共筑偉大夢想;四是推動節目入港,潤物無聲促進大灣區深度融合。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司長馮勝勇介紹,《聲生不息·港樂季》是網絡視聽司作為貫徹文娛領域綜合治理要求,做好網絡綜藝節目轉型升級來打造的重點作品。他說:“節目讓經典港樂煥發新的時代風采,為兩地青年提供了解國家發展、感知社會脈搏、探尋文化源流的契機,激發其內心深處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王小亮認為,《聲生不息·港樂季》心懷國之大者,是網絡綜藝做好重大主題的成功探索,是網絡文藝創新的縮影,也是網絡視聽文藝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同時,節目也拓寬了優質傳播渠道,極大提升了節目覆蓋面、影響力和傳播力。
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司副司長燕旎從對外傳播價值的角度肯定了節目帶來的啟示:“《聲生不息》的成功再次證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廣電視聽內容產品和對外傳播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夯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檔節目把愛國主義作為節目創作的靈魂。”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認為,“節目深刻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本質意韻,并將其潛移默化地貫穿在文藝創作的全過程,做到了很好的示范。”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在介紹節目創作過程時表示,《聲生不息·港樂季》是一部為祖國而頌的經典港樂編年史,節目以激發內地與香港人民的愛國情懷為精神內核,深度挖掘展示港樂中所蘊藏的中華文化、東方美學、俠義精神等元素,激勵兩地青年,在新時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節目是一次為時代而贊的文藝創作新實踐,把新時代新征程作為創作方位,以音樂作品為文化橋梁和敘事載體,向全世界展示大灣區經濟文化發展的蓬勃態勢,呈現香港同內地交流合作領域全面拓展,香港同胞創業建功的舞臺越來越寬廣的現實圖景;節目是一次為人民而歌的融合傳播新探索,節目讓兩地人民一起完成集體追憶與集體共創,一起共情共鳴。
繪影繪聲答好時代命題,不破不立開出“文藝新花”
《聲生不息·港樂季》以音樂為媒,話時代新風,用匠心創作,與民心共振,成為綜藝領域的“揚帆之作”,為文藝創作立下范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認為,節目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對新交流和互鑒文化的一種嘗試,通過老中青三代,把經典傳承和新一代希望結合到一起,讓文化認同更有價值,也讓對Z世代的價值發掘有更大可能。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認為節目最核心的意義,是重新塑造了華語流行樂與華語文化的信念。“芒果TV和TVB的合作,讓香港與內地老中青的不同代際重拾記憶,在重塑集體記憶上非常成功。” 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帆進一步認可了節目對文藝創作領域的經驗價值:“節目已經把音樂這件事,從美學推上了社會學的意義,這是綜藝節目中非常有價值的創新。” 同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向云駒,《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文藝報》編審、藝術部主任高小立,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院長關玲,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周鑫宇等專家,也在會上高度認可了《聲生不息·港樂季》在青年價值引領、文化精神傳承等方面的成果。 節目制片人、總導演洪嘯坦言,《聲生不息·港樂季》要做的不僅僅是“回憶殺”,更是要做唱出來的港樂史和聽得到的中華情,希望用音綜為港樂的老國貨提筆著史。
同根同源唱響兩地情誼,以歌以情推動大灣區文化融合 《聲生不息·港樂季》對于促進香港和內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價值認同以及情感溝通,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節目播出后在香港本地引起了巨大反響,搭起了一座青年交流的文化橋梁,充分發揮了粵港澳大灣區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優勢,進一步推進大灣區文化交流與融合,傳承弘揚了同根同源的華夏民族情感。 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網絡二處處長謝興指出,在引領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自身發展方面,《聲生不息·港樂季》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香港新生代青年歌手吸引了大量的香港本地觀眾成功融入內地文化的發展當中,讓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未來在于積極融入國家大局,用艱辛努力寫下不朽的詩篇。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吳祖德用自己在香港的親歷見聞印證《聲生不息·港樂季》在內容傳播和意義價值上的雙贏“對于人心回歸和共同回憶拉近內地和香港的民心功不可沒”。他指出,節目的成熟和成功為香港娛樂產業的前進和發展,包括香港一些新生代藝人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路徑。 TVB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非戲劇(綜藝科)制作經理何小慧,表達了此次聯合湖南廣電制作節目的感想:“看到了內地現在的制作水平真的非常之高、非常之專業,可以說是超水平!”她介紹,《聲生不息·港樂季》是 TVB 今年直到現在收視最高的音樂綜藝節目,累計接觸到全香港七成的電視觀眾。“每到節目播出的時段,大家都會趕回家收看,享受最好的港樂。” 香江詞人鄭國江在創作座談會上回顧港樂文化與中華文化發展史,指出這檔節目讓香港觀眾對國內音樂人和音樂節目制作有更深的認識和體會。“這個節目非常受歡迎的!”
《聲生不息·港樂季》是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港澳臺辦公室,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指導,芒果TV與TVB聯合出品的音樂獻禮節目。節目在芒果TV、湖南衛視、TVB聯合播出后,多期取得CSM全國網同時段節目收視第一,累計觀眾規模近1.5億人。節目在香港特區穩居同時段節目收視率第一位,平均每場超過118萬香港觀眾觀看。全網熱搜2006余次,205次登頂,短視頻平臺主話題播放量破42.4億,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內地與香港本地都引發了熱烈的“港樂潮”,被稱贊為“大灣區文化融合風向標。”
節目嘉賓林曉峰也談及他參與節目創作的感受:“老歌是新潮音樂的來處,理應被研究與傳承,傳承亦是我們的使命感所在,希望將好的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朱耀偉認為:“《聲生不息》就是港樂的武林,為港樂的兩地交流、跨代傳承搭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平臺,國家政策重視文化軟實力,需要強調團結和爭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