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
建設航天強國
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這十年·追光者》第十二期
目聚焦中國航天事業
在追光者親歷視角中回顧中國航天
這十年的大事、喜事
在中國創造的無數奇跡中感受十年發展
這十年,“神舟”問天、“嫦娥”攬月
“北斗”指路、“祝融”探火
還有“天宮”空間站即將全面建成
中國航天人在太空書寫下一個個“中國式浪漫”
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國高度
這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
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
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厚積薄發
努力把創新主動權
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向科技自立自強奮進
用一次次新的記錄,展現祖國的強大科技實力
從事探火工程11年的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總體總裝主任設計師
徐亮回憶起天問一號發射的當天情況
當大家都在為火星環繞器發射出來在歡呼時
徐亮和伙伴們還在眉頭緊鎖
環繞器能否如期到達
能否完成指令是他們的重頭工作
7個月,202天
探測器到達火星制動捕獲的那一刻
徐亮和伙伴們等待了10分鐘
終于等到回應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高聲歡呼!
為了10分鐘的正常回復付出了十年的時光
“十年磨一劍”的態度
激勵無數工作者燃燒青春、奉獻航天!
從事探月工程13年的
嫦娥五號軌道器總體主任設計師
趙晨現場分享嫦娥五號的故事
從月球上帶回月壤
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復雜
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對中國人來說
第一片收到的“月亮”是外國人1978年送來的禮物
1克重的小石頭卻是壓在中國人心頭上的一塊巨石
第二片“月亮”是葉培建院士2008年
在外國參觀拍下的一張照片
這張看似平平無奇的照片
卻激勵著我國探月工程的年輕人努力前行
2020年,嫦娥五號探測器不負眾望
帶回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月亮”
重達1731克的月壤
見證中國成為可以從月球取樣返回的第三個國家
從1克月壤到1731克月壤,從1978年到2020年
42年間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
成就了這份“天壤之別”的傳奇
從載人航天轉到探月工作
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兼副總師
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
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張玉花
肩扛巨大壓力,帶領團隊完成
玉兔一號月球車跟隨嫦娥三號探測器升空的任務
當看到自己的“孩子”玉兔一號出現問題時
張玉花急得滿嘴生泡,嗓子一下子全啞了
恨不得想上天給它“包扎”一下的心情
充斥在她的腦海里
想幫忙又使不上勁的無力感讓張玉花下定決心
一定要讓玉兔二號走得更遠
張玉花與團隊一遍遍地激勵自己
終于在2018年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升空
2019年,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著陸
直到現在,玉兔二號不負眾望,一切正常
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十年來,幾代航天人接續奮斗
我國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一代代航天人賡續傳承、接力奮斗
在浩瀚太空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身影
托舉起中華民族的航天強國夢想
也激勵著更多朋友關注航天事業
學習航天精神
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蓬勃力量
不管條件如何變化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
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
充分展示了中國道路
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偉大
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
來源:芒果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