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唯一一組電視臺駐地記者,周琦和楊帆承擔了日常播出供稿、央視上稿采訪、集中采訪技術保障、三地會場連線信號保障和報道等多項任務。多線程并進,極度考驗記者的業務水平、規劃能力和綜合素質。
比如:下午的小組會上,攝像楊帆一人兼顧兩個會場的鏡頭拍攝,在確保不漏一人一處的同時,拍攝央視和衛視聯播兩版不同標準鏡頭。文字記者周琦既要保證文稿的及時準確,又要保證多版素材向北京和長沙兩地的實時傳輸。再比如:如何讓一些很少接觸電視采訪的基層代表熟悉鏡頭,大方自然、明確精練地表達所思所想?這需要前期大量溝通,更需要鏡頭前反復演練。每次從海量的拍攝素材中精選出最好的那一條,都會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與這些辛苦付出對等的是,這次湖南臺在央視的上稿數量有望翻倍,也更加鼓舞了周琦、楊帆倆“鐵人”的工作激情。
駐地只有一組記者,最缺的就是時間。開會前、散會后、吃飯時……只要有時間,兩位前方記者就在拍攝、采訪、寫稿、傳輸、找會場、搭場子、搞連線。每天早七點起床,凌晨一兩點才收工,簡直就是隨時都在全力運轉的“采訪機器”。盡管兩人都有全國兩會報道的經驗,也盡可能合理規劃,保證多線程同步推進,但還是覺得分身乏術。后方同事們提供了大力支持,不僅利用云采訪、云訪談等技術手段采訪多位代表,還承擔了大量前期策劃、寫稿及與代表的溝通工作。代表們對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在深思熟慮之后,面對鏡頭也能更加自信從容,確保了同期播出的質量和效果。
與每年都有、每年都能積累經驗、有更成熟的場地和操作流程的兩會不同,這次大會,想保證兩場集中采訪、實時連線,難度翻了好幾番。場地、背景、傳輸效果等都是新問題。前三天,只要有一點時間,大家都在克服一切困難溝通、聯系、協調場地。后兩天,進場、布景、布機位、調試是關鍵,攝像一人掌控三個機位,文字要寫稿還要搞“技術”。
這次大會,大家都是全能的多面手。
新聞中心記者沈湘進:為什么沒有分身術?
新聞中心記者向星華:見屏如面,共話非凡十年 “代表,您好!我們會在晚上七點半準時通過手機與您連線。”5G網絡、云采編系統,一項項技術革新,讓二十大黨代表們的前線見聞,在“云端”高效傳送。從“面對面”改為“屏對屏”,大家面對采訪依舊是熱情高漲、激情滿懷。 新聞中心魏笑凡:重點報道部的二十大時光 今年三月北京兩會后,新聞中心重點報道部就進入二十大的報道籌備中。如何突出湖南省重點工作,如何呈現湖南經驗,如何搶抓重點選題,就成為了重點報道部做好二十大報道的“棋眼”。 作為黨的二十大湖南團隨團記者中唯一的廣播記者,劉繼衡主要負責會場講話速記、程序性稿件采寫、整理內部會議紀要、宣傳片創作等任務,并為前后方提供廣電云采訪技術保障。對他來說,這是一場必須要打贏的戰爭,也是一次在實踐中成長的機會。
報道就這樣在人手緊、任務重的高強度工作節奏中拉開序幕。由于大會采訪人員精減,他只能和湖南日報攝影記者、長沙晚報記者、花垣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抱團作戰。采訪大會開幕式時,由于在大會堂廣場停留的時間比較緊,他們就提前一天跟代表約定好,讓代表在廣場的指定地點接受采訪,采訪的問題也提前發給代表,以此可以嬴出時間采訪更多的代表。開幕式采訪前一天晚上,新聞中心交給沈湘進一個艱巨的任務,要把大會開幕式和第一次代表通道的央視公共信號傳回臺里;同時他還要去大會堂采訪。“有分身術該多好。”
因為很多媒體都要轉公共信號,工位特別緊張,只有比別人早起才能占到位子。開幕式當天,沈湘進早6:00起床,首先把4G包放到公共信號室去占了個位子。7:00,拜托北京衛視的同行幫忙盯著4G包,如果回傳程中出現什么問題也請北京衛視同行幫忙操作。7:30,乘坐大會指定車輛前往大會堂。進場之前,他把握時間空隙拍好大會堂的空鏡頭,空鏡頭有助于烘托整體現場氛圍,非常必要。開幕式快結束,他們提前趕到約定地點,耐心等代表現身;代表們一出大會堂,立馬迎上采訪。采訪非常順利,他們一口氣采訪了9個代表。
在前方,沈湘進一個人承擔著人民大會堂和新聞發布會現場的報道和傳輸任務,1場新聞發布會、5場記者招待會、5場集中采訪、2場代表通道。任務雖然艱巨,但他還是想方設法把每一次直播信號都安全及時傳回了臺里,為后方編輯贏得了時間。
兩塊大屏間,隔著數千公里,如何做出深度、挖出亮點。今年黨的二十大報道,“云采訪”仍是新聞報道的新常態。從2020年開始,通過搭建自主研發的云上采編系統和虛擬技術,湖南衛視《湖南新聞聯播》遠距離、零延時、無障礙采訪的“云訪談”室,已經是第七次啟用。對于每一位參與“云上會”記者來說,最大的感受莫過于準備時間更充裕、參與人數更多、訪談內容更有深度。
不同于線下一對一采訪,云端采訪每一期都可以與三位嘉賓同時對話,最大限度把采訪空間、內容進行擴容。在大會開始之前,二十大云訪談記者團隊提前了解黨代表們的背景信息,力爭找準社會熱點和媒體定位的結合點,在策劃的選題方向上,既做到報告重點議題的深度解讀,又能做到跟緊熱點話題。每次“云端”訪談節目播出只有四至五分鐘,但是一場順利的錄制都需要兩到三個小時,除了記者,技術調度、虛擬制作、導播編輯、北京前方記者等都需要通力合作、互相補位。
“云采訪”是一種創新的采訪形式。對記者而言,更是一個重塑內容輸出的過程。報道沒有了現場和場外的區別,媒體融合的“十八般”武藝,都在報道中派上了用場。向星華作為一名融媒體記者,業務技能通過大會實踐,完成了一次蛻變和更新。
十八洞村、沙洲村、油溪橋村、各大廠礦企業、各大重點項目現場,以及田間地頭、防疫一線都留下了重點報道部記者采訪的足跡,只為抓到最鮮活的新聞“活魚”。
而這一切的付出也呈現在央視各大節目中:二十大特別專題《征程》,講述了湖南在踐行習總書記指示精神中,砥礪前行,建設新湖南的精彩故事;《中國大區域》清晰準確地向人們介紹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長株潭新城;而與《焦點訪談》合作推出的新媒體新聞紀實片《普利橋種糧記》,更是以線上破億的點擊量,成為了網友催更的熱門節目。等等這一系列的報道,都在央視的平臺上,向大眾推薦著一個充滿活力、奮發向上的新湖南。
當二十大勝利召開時,重點報道部帶著最鮮活的新聞素材,積極與央視對接,組建前后方聯動機制,創新技術端口,在省委宣傳部強力領導下,在集團領導精準調度下,中心領導帶著重點報道部打硬仗。
大會期間,在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多個大欄目,都能看到與會湖南黨代表對大會報告的真摯擁護,以及會外湖南老百姓對大會的熱切反響。從10月16日二十大開幕,到10月22日大會閉幕的7天重大宣傳窗口時間內,央視《新聞聯播》共播出18條湖南內容報道,在央視各頻道各端口發稿52篇,充分講好了湖南故事,宣傳了湖南成績,展現了湖南代表忠誠有為形象。
這就是重點報道部的二十大時光。
芒果TV運營溫寒:融媒體她力量,青春在線不打烊
芒果TV平臺運營中心在負責PC、APP、PAD首頁、新聞運營,國際運營等重要運營崗位,均配備一崗雙人交叉檢查,每天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在崗同事隨時待命,在簡易的休息設施和辦公環境下,克服困難高效完成工作。手機、PAD、電腦、電視、行軍床,這些設備都是他們工作的好伙伴。新聞頻道運營6人早、晚、夜三班倒,每天每人平均在崗工作時長均超過13小時,其中3人在6天內在崗工作總時長已超過90小時。國際運營組平均年紀27歲,年紀最小的24歲,統籌國際版直播、內容運營與專題搭建,制作推出二十大中文簡體版、中文繁體版、英文版專題與專區,并在國際APP首頁進行中英雙語推薦,反復核對校驗英文翻譯和內容推薦,全力保障國際版內容運營的權威性與準確性。他們用一腔熱血,喂飽了深夜凌晨的蚊子,也迎接著每天早上第一縷陽光。
廣播記者劉繼衡:忘記吃飯是“必修課”
他覺得:越走進時代,越感到自己的淺薄。10月13日下午,他乘坐的飛機近五點才降落,為了趕上六點半的《全省新聞聯播》,只能在回酒店的車上寫稿和剪輯音頻,與后方小伙伴通力協助才算圓滿完成報道。在“移動優先”的情況下,發稿速度要更快,同時還要借助團隊的力量,以此提升快速發稿的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涌現的出大量新提法、新詞匯讓他很頭疼。除聆聽代表發言討論外,他還特意請教相關領域專家,早出晚歸成了“新常態”,忘記吃飯成了“必修課”。截至會議結束時,他讀了至少7遍二十大報告。
他還覺得:越走近代表,越覺得自己的渺小。代表們如此博學,表達如此生動,如此原汁原味。這極其考驗他的綜合能力。他必須連貫完整把握這些思想,并精準找出最需要發布的信息,進一步提煉新聞價值;一步步引導代表以飽滿的熱情去表達自己的看法,記錄話語中折射出的這個時代風云變幻,也見證著代表們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他由衷感嘆:作為一名時政記者,從來沒有一次采訪像參與二十大這樣,與時代距離如此之近。
《經視新聞》記者王思遠: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湖南經視緊扣這一主題,結合湖南實際,推出系列報道《湘江蝶變》,第一時間詮釋解讀。報道以湘江的十年巨變為主線,講述了湘江沿線的干部群眾,以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擔當、保護母親河的故事。
《蝶變湘江》第一集《守護母親河“第一滴水”》拍攝的是駐守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大山里的護林隊和湘江的故事。湘江“第一滴水”源于“野狗嶺”。因這里的原始次生林植被涵養,才得以點滴匯聚成溪,繼而浩浩湯湯奔騰而下。
不能通車、山路難行、信號全無,拍攝團隊背著器材負重前行,還可能遭遇蟲蛇侵襲。而調研和拍攝時間緊張,深山里一走可能就是一天。王思遠和攝像彭振濤、佘思益一致決定,要爬上野狗嶺。
說爬就爬!買下解放鞋、迷彩服,拿起木棍做的“登山杖”,帶上設備,團隊跟上護林隊出發了。穿過沼澤、竹林和高山草甸,翻過一個個山頭,在大山里走了七個多小時,邊爬邊拍。攝像佘思益韌帶拉傷,下山時只能一步一挪。但是不虛此行,團隊不僅找到了湘江源的真正源頭,還記錄下了護林隊員的一個個動人瞬間,記錄下了他們對這片森林、這湘江源頭水的樸素感情,也更深刻體會到他們的辛苦和樂觀,更看到了他們守護的意義。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愿每一個鏡頭、每一次筆觸記錄下的主人公,都不再只是一個個簡簡單單的名字符號;愿這份真情記錄下的主人公的行動和情懷,感動每一位觀眾。
風芒《小漾來學二十大》導演劉典:打硬仗,芒果人沒在怕的!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作為唯一現身“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虛擬數字人,湖南衛視小漾迎來了與風芒的首次“聯姻”。
時間撥回到10月14日晚,風芒與小漾制作團隊幻視科技舉行第一次碰頭會。僅一天時間,二十大主題,播報+AI碰撞,新節目火速上線,現實嗎?從未踏足的領域,無例可循的產品,有把握嗎?來事不慌,風芒有著超強的執行力,從不畏懼“突擊戰”!而幻視科技又具備一流的制作班底,打硬仗,沒在怕的!
首先是快!風芒與幻視團隊達成共識,這么短時間內要出成果,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做不了全新虛擬3D場景,就在現有場景上“二創”,加入相關主題元素,統一節目包裝和名稱,確定小漾著裝。最大的難點就是場景的精細化制作,兩個團隊當晚干了一個通宵,保障虛擬場景達到播出標準!
其次是穩!黨的二十大,“穩”字當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文案精準,規范表述、歷史典故不能出任何差錯。主筆陳超會反正琢磨,并與主管領導反復推敲,常常一稿會經過三四輪打磨。節目制作完成往往都到了凌晨兩三點。
再次是狠!要出精品,就要跟自己較勁。無論是風芒團隊,還是幻視團隊,身上都透露著一股狠勁,短短幾天時間,風芒的編輯人員和幻視的技術人員都熬成了熊貓眼。第一期節目進后期,素材量巨大,編輯賈晰堯和陸潔敏從第一天晚7點熬到第二天早8點。睡了3個多小時,中午12點賈晰堯又趕到臺里準備第二天的節目。他很倔強:“輕傷不下火線,這是個鍛煉的機會,我還可以!不用休息。”其他同事也都和他一樣。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即勝,這就是芒果人的工作作風。
10月15日,《小漾來學二十大》如期上線并反響不俗。節目運用三維技術,構建大氣磅礴的虛擬背景,營造沉浸式直播間,以播報+數字人創意手法,由小漾領學和真人主播實時互動,與網民受眾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湖南廣電也由此開啟黨政+AI的“元宇宙”。
幫女郎魏愉涵:不同的笑臉,一樣的期許
近幾天,愛晚頻道幫女郎魏愉涵重點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等內容開展采訪。“老有所養”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阿姨們一邊做手工,一邊說:感覺有了這里,仿佛老年朋友有了第二個“家”。“病有所醫”中,阿姨說現在看病不用路上花一個小時,電動車10分鐘就能到醫院。“弱有所扶”中,殘疾人湯俊杰講述他如何幫助和殘疾朋友賣蔬菜、幫他們家門口就業的故事。在這一個個采訪中,大家臉上都掛著開心的笑容。這一張張笑臉的背后,是老百姓對現在幸福生活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無限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技術人:始于春頭,收效于暮秋
伴著金秋收獲的季節,10月23日24時,湖南廣電圓滿完成黨的二十大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和網絡安全保障工作,全集團公司(臺)未發生任何安全播出事故。集團播出、傳輸、發射技術系統完成了“二十大開幕式”“黨的二十大特別節目”和每天央視新聞、湖南全省新聞聯播的直播和轉播共25場、1223分鐘,實現了零事件、零停播、高質量。芒果TV網絡廣播電視臺、風芒手機移動客戶端作為湖南廣電官方新媒體主平臺直播轉播了“二十大開幕式”“黨的二十大特別節目”“新聞發布會”“中外記者招待會”“黨代表通道”十場重點節目共1130分鐘,確保了零事件、零停播、熒屏聲頻清朗可控。重要保障期8天內,湖南廣電22個責任單位參與值班值守總人次超3500人次(不含中廣湖南地市公司)。
技術的二十大時光其實從今年開春就開始了。為保障黨的二十大安全生產相關工作,湖南廣電成立了安播領導小組,并立即發布了迎接黨的二十大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安全播出保障工作方案、安全生產工作方案、安全生產暨安全播出檢查工作方案,編寫了安全播出保障工作材料匯編,開展了安全播出與網絡安全自查、檢查、培訓、演練等一系列安全播出專項工作。技術調度中心、播控中心、傳輸覆蓋中心三大技術中心聯合新聞中心、湖南衛視、芒果TV、風芒、廣播及其他地面頻道、后勤供配電、中廣湖南、南岳臺等形成芒果技術底座合力,保障芒果全媒體宣傳矩陣全面發力。
使命擔當,責任在肩,湖南廣電技術人埋頭苦干,一絲不茍,按步就班。安播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可把握性,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所有的系統一遍遍的檢查,小到一顆螺絲釘、一根電源線,不忽視任何風險;預案一項項的梳理,反復驗證,做足備份,不放過任何隱患;演練培訓一次次地開展,做到拿得出、頂得上,不漏掉任何一個盲區。大伙紛紛表示,這大半年的專項工作錘煉了一條敏感多疑的神經,同時也打造了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技術系統和一支能打勝仗的廣電技術湘軍。
習近平總書記說“安全生產是民生大事,一絲一毫不能放松”。正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字字千鈞、秒秒政治、天天考試”的緊迫感,湖南廣電的技術人全力以赴為紅旗飄揚在沖鋒的路上保駕護航。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若不是有著強大信念感和責任感支撐,是嘗不到金秋收獲的甜。
來源:湖南廣播電視臺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