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人次超5億、票房超206億元,這個暑期檔中國電影表現亮眼,獲贊“史上最強暑期檔”,透過火熱的電影市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電影觀眾高漲的消費熱情,更是中國電影本土創作力量的成長和日益崛起的中國電影工業。
“內容為王”是硬道理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內容為王”是硬道理。2023年暑期檔,100余部電影爭相登場,多部國產影片口碑與票房齊頭并進,話題與營銷熱度十足,為觀眾帶來了豐富的觀影選擇,甚至打破了既往的票房曲線規律,在上映多日后依然屢創票房佳績。其中,《八角籠中》主打奮斗拼搏,《熱烈》聚焦小人物的成長歷程,《學爸》關注不同家庭教育的抉擇……扎根現實生活、故事直抵人心。

瀟湘青春影城長沙印象城店負責人 胡婷:在暑期檔的尾聲的話,還有14部電影正在熱映,每天接待的觀影人次將近4000人,我們的排片日均也達到了40場。
在今年國內舉辦的多場電影活動和論壇中,如何吸引觀眾重回電影院,成了中國電影人最為關心的話題,而就在這個暑期檔,有超過5億人次觀眾走進電影院,其中,有高達52%的觀眾是今年第一次走進影院。
電影產業研究從業者 牧晨:暑期檔國產片在內容供給上提供給觀眾更豐富的類型選擇以及更高質量的品質保障,各個類型百花齊放。
“文化自信”是強大內核
植根本土文化,“中國味道”是中國電影的根本所在。這個暑期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電影的“IP”寶庫,在大銀幕上顯現出了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長安三萬里》以獨特的敘事描繪盛唐氣象,《封神第一部》運用先進的電影技術手段和當代解讀,在大銀幕上呈現“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史詩”。如今,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們將目光瞄準中國故事,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價值。中國電影與中國觀眾情感聯接日益增強、雙向奔赴,體現出國產電影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和中國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

“電影工業”是重要支撐
藝術的實現需要技術的支撐,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的日益成熟為好內容提供了一流的視覺呈現。以國產動畫電影為例,無論是人物建模,還是場景畫面、動作設計等,都逼真生動,力求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視聽體驗。從工種不斷細分到制作流程不斷完善,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國電影產業鏈與工業化水平如今已比肩世界一流。北京師范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主任 周星:年輕一代是中國電影的希望,尤其他們在創造性上,無論是哪一些類型、哪一種題材,還有哪一種表現形式的創造性上,都讓人耳目一新。
電影強國不僅在于銀幕有多少、票房有多高,更在于藝術創新的能力、市場拓展的能力、科技運用的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電影作品的影響力和電影文化的軟實力。今年以來,《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和《長安三萬里》等國產片視覺效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影CINITY高新技術格式電影放映系統得到國際電影行業高度認可,并已成功進入歐洲影院設備市場;首個由我國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案并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數字影院立體放映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于今年5月正式發布,填補了我國電影國際標準空白,也提升了中國電影技術標準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