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自古以來,中國被稱之為禮儀之邦。禮,作為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它包羅萬象,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不斷傳承的禮,讓中國人獲得了生命的秩序和心靈的安定。
幾千年前,“禮”如何深刻塑造了周人的生活?周人的一天,如何與“禮”水乳交融?周人的一生,又是如何與“禮”相依相伴?今晚7點半,湖南衛視、芒果TV同步播出的《中國》第三季正式收官,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民族的童年時代,感受由“禮樂”開啟的盛世華章。
古人言:“不學禮,無以立”。早在夏商周時期,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并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出行有軾禮,成年有冠禮,結婚有六禮,就連聚會、宴席等場合也有不同的禮數,這些由周人完善并發揚光大的禮樂制度,經過數千年的文明演變,浸潤到中國人的DNA中,成為潛移默化的禮儀文化。
禮之一字,貫穿千古。破維萌發的文明,豐富的禮樂場景考驗著青年畫師的想象力。為此,主創大膽采用中國畫中的“重屏圖”風格。古人常借重屏畫,表現內心的世界與期許。作品中多用 “重屏圖 ”,分實景與虛景。打破空間單一、平行與折疊,界定奇異在真實與虛假的交界處流連。用畫中有畫的構圖,搭建起不同時空的交疊,用以表現當時的禮樂制度和日常生活。

成家立業是人之大事,在面對結婚、成年等重大節日或活動時,古人一點都不馬虎?;槎Y一詞最早便寫作“昏禮”。在古人眼里,黃昏是太陽即將落山、月亮即將出來的時候,蘊含著陰陽交替之義,暗示兩性的結合,最適宜舉辦婚禮。而入洞房的環節,也被后人賦予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周公之禮”。
而古人的成人禮叫冠禮,所謂“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在周代,貴族行冠禮的年齡會因階層身份而有所差異,地位高的人常會提早及冠,以便更早執掌權力。冠禮前,要先筮卜吉日,確定日期。隨后,父兄要選定并邀請為青年加冠的貴賓。
冠禮當天,貴賓要為行冠禮者三次加冠。最初是加黑麻布做的帽子,表示男子將有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再加白鹿皮縫制的帽子,表示男子將有為國戰斗的權利;最后一次是加爵弁冠,表示男子將有參與祭祀的權利。
從混沌走向秩序、從創世走向禮樂的漫漫長路上,人,始終是創造一切的主角。禮樂文明把秩序與和諧、道德和理性、音樂與詩歌,永久地注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并最終連接起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是屬于中國人的儀式感,并永久化作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

在潤物無聲的禮樂文明教化中,一個嶄新的時代在向我們走來。周日(12月3日)晚7點半,鎖定湖南衛視、芒果TV,《中國》第三季正式收官,讓我們一起心懷敬意,追溯那些遙遠回響著的禮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