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你好,兒科醫生》第二季節目組聯動字節跳動公益平臺,攜手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公益項目,為重癥兒童發起公益活動,讓觀眾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點擊抖音上的視頻錨點進行捐贈,實現“邊看邊捐” 的新互動。這種公益路徑,將公眾的公益意愿和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相勾連,最終帶動3.9萬用戶籌集善款100余萬元,幫助片中當事人及重疾兒童病患群體渡過難關。
以下為《健康報》原文轉載:
春節前,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以下簡稱“廣州婦兒中心”)青少年婦科門診來了兩位帶著女兒就診的媽媽。她們是近期看了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第二季,專門求助于主任醫師曾曉琴的。
兩個女孩都在11歲經歷月經初潮,她們的母親擔心孩子發育早熟影響日后的身高,所以帶著孩子來請教醫生。曾曉琴耐心地跟兩位母親說明青春期女孩的相關情況,并根據父母的身高計算孩子可能的身高范圍,告知有助于長高的方法。面對孩子和家長,曾曉琴溫婉而專業,一如紀錄片鏡頭中的她。
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第二季帶“熱”的,不僅是曾曉琴的門診,還有“兒科醫生”話題。
紀錄片中,廣州婦兒中心里一個個令人心疼的患兒、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手術,讓觀眾們的情緒緊隨患兒病情的變化而起伏。“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有網友留言說,《你好,兒科醫生》第二季,讓人看到的不只有兒科的救治場景,更有生命的不易、堅強和奇跡。
背水一戰后才有了希望
“患兒與家長見到兒科醫生,打的第一聲招呼便是所有故事的開始。”《你好,兒科醫生》總導演王運輝說,紀錄片的命名源于醫患初識的第一個社交場景,這也意味著紀錄片會跟隨這些患兒家庭講述一個個兒科醫生的故事。
廣州婦兒中心是重要的兒科疑難病癥診斷治療中心,每年有500多萬婦女兒童來這里求助。王運輝說,這里的患者往往經歷過多方輾轉求醫的艱難過程,中心的醫生面臨莫大的挑戰和壓力,患兒的診療過程也常常驚心動魄,發生的故事直擊人心。
2023年3月,攝制組找到廣州婦兒中心黨委書記韋建瑞,談起紀錄片的拍攝計劃。
“拍紀錄片的想法,其實我十幾年前就有了。”韋建瑞回憶,2009—2011年,他曾作為援外醫療隊隊長赴加納開展工作。回國前,他曾想過能否通過紀錄片或影視化的方式來展現醫療隊的工作與日常。“不要自說自話,讓大眾來評價才更客觀。但是因為當時各種條件制約,這一想法沒能實現。”韋建瑞說。
12年后,這一愿望終于有希望實現。很快,雙方一拍即合。
在進行內容商討時,醫院當時有兩個想法:一是展現廣義上的兒科醫生,涵蓋他們對“孕前—產前—胎兒期—新生兒期—青少期”這一兒童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二是片子的“主角”既要有名專家,也要有中青年骨干,呈現相對完整的醫生隊伍。韋建瑞希望,這將是醫生群像珍貴的影像資料。
沒有腳本,沒有預設對象,攝制組在醫院現場蹲守2個月,用鏡頭客觀記錄醫務人員的工作常態。正如韋建瑞在片中所說:“我們的醫生們并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救治患者,而是竭盡全力地努力、背水一戰后,才看到希望。”
策劃初始,考慮到網絡播出平臺的特點,制片方將紀錄片的“強紀實”特點和平臺受眾觀影習慣有效結合,以更緊湊的敘事節奏升級內容。同時,他們還攜手慈善基金會為重癥兒童發起公益活動,讓觀眾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進行捐贈。節目開播后,《你好,兒科醫生》正片播放量逐漸攀升至平臺所有長視頻賽道(含綜藝)排行榜第一,相關視頻播放量超15.2億,“邊看邊捐”公益活動帶動3.9萬用戶籌集善款100余萬元。這種“邊看邊捐”的新型互動形式,以作品為抓手,嫁接了公眾的公益意愿和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為紀錄片賦予了新的社會價值。
“霸氣”醫生也有AB面
“都是它(腫瘤),這個就有點意思了。”在紀錄片第二集中,看到心臟腫瘤的體積比預估大了近2倍并包裹住患兒右冠狀動脈且侵犯右心室時,廣州婦兒中心心臟中心主任醫師陳欣欣停下來,略略思考了一會兒。找到相對安全的路徑后,他果斷下手,在20分鐘內將腫瘤成功分離,患兒重獲新生。
陳欣欣
做心臟外科醫生38年,陳欣欣完成手術超一萬一千例,成功率在98.5%以上。
與很多兒科醫生的溫柔、細膩不同,對待家屬,陳欣欣有時顯得“簡單粗暴”。陳欣欣表示,除了性格直率,這也是他的一種策略。“面對疾病,有的父母過于糾結,這對患兒的救治起不到任何幫助。有時候,我們要‘軟硬兼施’。一旦父母確定讓患兒接受手術,他們以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陳欣欣說。
跟導演溝通時,陳欣欣的拍攝原則很明確:“不設定情節,不編故事,你們跟著我就行了。”而在鏡頭背后,王運輝卻看到了這位雷厲風行的“業界大拿”心底柔軟的一面。
“在第二集中,很多觀眾可能會奇怪,陳欣欣主任為什么突然對腫瘤患兒父母說起了英文。當時我在中控室聽到時,心里也有疑惑。后來才知道,他是怕5歲的患兒聽到自己說的話會有心理陰影,特意把腫瘤有可能是惡性這個消息用英文告知家長。”王運輝說,他在后期剪輯時翻看素材,發現陳欣欣當時瞟了孩子一眼,并馬上用眼神示意患兒母親。那一刻,他真心感受到了來自醫者的暖意。“這也是我認為這些醫生最有魅力的地方。”他說。
醫生成了“媽媽”和“舅舅”
紀錄片中,兒科醫生們不僅具備高超的醫術,還用他們的愛心給予患者及家屬希望,照亮整個家庭的前路。在完成治療后,很多醫患依然保持著如家人般的關系,有的孩子親切稱呼他們的主治醫生為“媽媽”“舅舅”……
曾曉琴就是這樣一位像媽媽一樣時刻為患兒擔心的婦科醫生。
曾曉琴
16歲女生小美(化名)意外懷孕,單獨來到曾曉琴的診室,淡定地打算終止妊娠。曾曉琴驚訝之余,詳細告知小美流產對身體的傷害以及避孕的方法,并和小美的媽媽打電話溝通,希望家屬能在手術時陪伴女孩。
一位先天無子宮、無陰道的女孩跟隨媽媽來看診。曾曉琴直言女孩未來可能無法生育時,女孩母親一度崩潰。曾曉琴安慰道:“一個女孩人生幸福的基礎并非只取決于是否能撫育下一代。你的女兒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是一個女人,最后才有可能是一個母親。母親只是女人一個可能的角色而已。”曾曉琴一席話,安撫并緩解了這位母親的焦慮情緒,一旁沮喪的年輕女兒也似乎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看病,不是診斷明確、解決病癥就結束了。醫生看病更要看人,要考慮患者的后續情況,了解他們的所有訴求,盡量去提供幫助和真誠的陪伴,讓他們對生命和醫學的有限性理解、釋懷。”曾曉琴說,這才是對一個醫生的全面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