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鵬是扎根于清溪村的基層干部們的縮影,他們用腳丈量著清溪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心了解每一位村民的實際需求,紀錄片《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記錄下了這些奔波的身影。新時代的春風下,清溪村因為文學鄉村振興出圈走紅,而如何從管理思維向服務思維轉型,是基層干部們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次激烈的屋場會議
春光融融,又有新客人被文學村莊建設吸引,來到清溪村取經。每當有重要客人來訪,歐陽鵬都會主動擔任講解員的角色,這次來訪的客人來自3500公里外的新疆吐魯番,他們這天重點學習的是文學文藝如何走進普通群眾的生活,扎根群眾的生活。
接待完重要客人,歐陽鵬又趕緊去到村民家里收集關于新建房屋宅基地的信息。現下,歐陽鵬又面臨著一個棘手難題——在清溪村發展過程中,隨著青年返鄉、居民人數增長,核心景區面積有限,村民們想要再建房,宅基地該如何解決?
前陣子,村里請來了益陽市自然資源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劉敏來到清溪村,為村民們召開了屋場會議。劉敏介紹,因為清溪村景區建設有嚴格控制要求,原有宅基地的村民可以原拆原建,但如果是需要新建房屋,則需要采取異地安置的模式。
聽完這話,村民們紛紛表示不理解,為什么自己在這里住得好好的,現在建新房還需要跑到其他地方去呢?各方意見不統一,會議被迫終止了。對于這個結果歐陽鵬有點無奈,但也在意料之中。
“會議激烈這是最好的,就怕會議不激烈,觀點不說出來悶在心里面,那就肯定很不好。”原來,基層干部們開這個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導所有村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全部表達出來,在歐陽鵬看來,只有暢所欲言才能更好地徹底解決問題。
屋場會議結束后,包括歐陽鵬在內的基層干部們正在一家一家走訪村民,了解村民們心里的真實想法,收集當時在會議上村民們還沒有說出口的信息。
經過幾天的深入走訪調研,基層干部們初步了解了村民的真實想法,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新房建在自家的老宅附近或者建在景區里,這與清溪村打造文學村莊的規劃相沖突。
從管理型向服務型基層干部轉型
隨著文學村莊的建設,日漸濃厚的文化氛圍也吸引著在外的游子返鄉創業,越來越多的需求涌現出來。返鄉創業青年任海說:“希望政府能夠規劃建筑用地的同時,還有新出的政策來吸引年輕人回來投資創業。”
為了實際解決青年回鄉后的新增住宅問題,基層干部們不斷走訪和溝通,村民們也逐漸理解了村里的規劃部署,認識到文學村莊的升級需要科學規劃和整體開發。
新的屋場會議又召開了。通過前期大量的調查走訪以及實地踏勘,結合村民們對大型安置點接受度不高的反饋需求,再加上中心城區建設工作要求,村里初步選取了5個村民安置點,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模式,這個方案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
“這個方式還可以,這樣的會多開,村莊的建設還要多聽群眾的意見,要聽群眾的呼聲。”清溪村村民周鐵牛笑道。
清溪村黨總支部副書記鐘文科有感而發:“以前我們是管理型的村干部,現在到服務型的村干部,現在主要是在服務老百姓、服務社會。”清溪村文化助推鄉村振興聯村干部姚如意有同感:“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跟老百姓打好交通,期待清溪村,能成為一個文化中心。”
把周立波當成榜樣的歐陽鵬,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與周立波一樣,在基層發揮大作用。他用“咬定青山不放松,腳踏實地加油干”自勉,“作為我們基層干部,第一要堅守這樣的初心,第二圍繞腳踏實地加油干這種精神,向著我們共同富裕的這個總目標跨進。”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要求。2021年以來,全國有20.96萬名駐村第一書記、56.3萬名駐村工作隊員扎根一線、履職盡責。
而村莊的發展從不是一蹴而就,實際解決村民的問題也還需要基層干部們有更多的努力和智慧,就像周立波故居里的那盞普通但又不平凡的煤油燈,曾經照亮作家寫出《山鄉巨變》《山那面人家》等一批佳作,現在雖已發不出光亮,但薪盡火傳,新的時代更有新的使命新的責任,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初心如磐。